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909
论清代小说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清代一些科举迷、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假名士、假山人等人物的塑造,无情讽刺了那些利欲熏心、为非作歹、虚伪丑恶者,暴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并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作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从而揭示出造成文坛众多丑恶人物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科举制度 讽刺 批判 官僚制度 八股 讽刺小说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清代许多文学家都对科学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而其中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众多讽刺科场文学小说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