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927
论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
[摘 要]从广义上讲,翻译活动始自人类产生交流的需要,其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有文字记载以来,我国掀起了四次翻译高潮:汉代自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宗教翻译,清末到建国前的文学、社会科学翻译,以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各类文体的翻译。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认为华夏文明的长河之所以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干涸,是因为有新水注入,“最大的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可见“翻译之为用大矣哉!”本文阐述了从翻译策略来说,以归化为主调的“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的特点。
[关键词] 五四时期 翻译文学 变化 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1、翻译文学的历史地位
翻开中西翻译史,关于翻译的最初评论都是一些翻译家的经验之谈,散见于各种译作的序言或其他文献中。“直译”与“意译”、“内容”与“形式”、“忠实”与“背叛”等二元对立的争论贯穿了传统翻译理论发展的始终。论者采用主观印象式的言论,缺乏科学的依据,因而难以形成系统综合的翻译理论,译学研究便在这种主观评论的模式中裹足不前了很长时间。所幸进入20世纪后,西方语言学迅猛的发展起来,与语言关系密切的翻译研究自然而然地从语言学中寻求支撑。
然而,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的过程中,翻译文学却反而受到不应有的冷落。截止目前,有220种以上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在通史性质的著作中,没有一种为翻译文学设立专章,有的著作只是把翻译文学作为五四新文学的背景来看待,而当述及第二、三个十年时,就看不见翻译文学的踪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