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695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形象
[摘 要]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剧领域的一部杰作,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形象使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一直雄踞“一流”宝座。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语言艺术,可以这样说,运用什么样的语言,作品就具有什么样的艺术形象。纵观全剧,剧作者对文化修养高的人物如张生、莺莺多用文雅的语言,而对于文化修养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泼辣的人物,如惠明和尚、红娘则多用口语俗语。如惠明和尚说:“非是我贫,不是我敢,知他怎生唤做打参,大踏步直杀出虎窟龙潭。……我从来驳驳劣劣,世不曾忑忑忐忐,打熬成不厌天生敢。我从来斩钉截铁常居一,不似怎惹草拈花没掂三。……”上述中有口语“打参”、“驳驳劣劣”、“忑忑忐忐”、“天生敢”、“没掂三”,成语则有“虎窟龙潭”、“斩钉截铁”、“惹花拈草”等。通过这些口语成语的运用,刻画了惠明和尚天不怕地不怕的粗豪性格。这些成语俗语在曲辞中的穿插运用,既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形象 语言 艺术 文采 华丽 精美
在我看来,表现在作品中的生活就是形象,因为形象不是别的,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学的特征便是语言。《西厢记》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明朝初年评论家朱权称其为:“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名,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表现的这种语言艺术,试论述一二,有不妥之处,请导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