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596
忧国忧民千秋泪 如诉如泣万代笔——浅谈杜甫的忠君和忧国忧民思想
[摘 要]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面貌。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就杜甫来说,他常常把忠君之情和爱国忧民之念熔为一炉,倾注于他那些不朽的诗作之中。他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儒家知识分子忠君爱国的形象,却又执着过了头,接近于痴,痴得可爱,痴得让人同
情。
[关键词] 杜甫 忧国忧民 忠君
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他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了诗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然而,杜诗中那些带有儒家忠君色彩的诗句,也使得这位“诗圣”的形象蒙上了一层灰暗的面纱。一提他的忠君,即使是偏爱杜甫诗的学者们也不无不报以遗憾。
杜甫爱国家,但他的爱国思想和他的忠君思想是混杂在一起的。前人说他“一饭未尝忘君”,在诗中表现了十分浓厚的忠君思想,这是时代的局限。他虽然深切同情人民,但由于他的坚决维护封建统治,所以对农民起义是反对的。他有诗说:“败亡非赤壁,奔走为黄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