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088
论“自我表现”与“模仿现实”
[摘 要] 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文艺。一为“自我表现”,概言之为表现说。这类文艺,前人有情感表现说和本能表现说。中国传统文艺倾向于表现说。西方现代派鼻祖卡夫卡是“自我表现”的典型代表。二为“模仿现实”,概言之为摹仿再现说,最高原则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俄国的果戈理是其典型代表。文艺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一方面具有再现的成分,另一方面又有表现的因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关键词] 自我表现 卡夫卡 模仿现实 典型 果戈理
世界文学发展史,无论其怎样纷纭复杂,也无论其怎样源远流长,追本溯源,概括起来,也无非是侧重在自我表现和模仿现实两大类型的文艺。这两大类型的文艺再交叉融合,衍生出千姿百态的各种文艺现象。
一、试论“自我表现”
一是自我表现类型的文艺。
此类文艺可归结为作家的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
在西方,从创作主体角度着眼研究文艺性质、特点和规律的理论起源很早。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就曾把文艺看成是灵感的表现。后来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把诗看成“想象力的自由游戏”,认为艺术是天才产物。至19世纪初,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开展,一批文学家把艺术定义为艺术就是感情的表现。后来,经过克罗齐、科林伍德的系统化,自我表现形成了表现主义的理论,对20世纪西方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