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139
生命的失落与升华——光源氏和林黛玉的生与死
[摘 要]本文以生命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演绎方法和文本分析方法,从“内在的失落与存在”和“内与外冲突中生命的升华”两方面,集中探讨了《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中的生与死问题。认为:光源氏与林黛玉作为人,他们的死是对生命的限制。只有当他们作为文学形象,融入了作家的人生体验之后,在一代代读者的领悟与传递中,他们才能获得永恒,生命才能在一次次解读中获得超越与升华。
[关键词]生命 失落 升华 人生体验
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是忌讳谈死的,以谈死为不吉利。中国传统的主体意识儒家学派一向重生,讲“和”讲“善”,提倡“乐天知命”。日本深受中国儒家学派的影响,追求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人格和社会、人生与自然的统一,亦即天道与人道的统一。王国维曾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①所以,儒家传统观念构建的小说艺术作品,终是“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②因此,中国与日本都少有西方式的深刻的悲剧。
然而倍受两国文人所推崇的《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独为不然。王国维指出:“《红楼梦》......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③日本文人本居宣长认为《源氏物语》具有“物哀”(亦作“物情”)精神。所谓“物”指客观存在的现实,所谓“哀”,就是表现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也就是所谓“触物伤情”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两部作品都直视“死亡”, “死亡”母题贯穿始终。
与中国人、日本人不同,西方人并不忌讳谈死,他们自有其生死价值观念,认为生与死相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