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878
表现说和模仿说的理论阐释
[摘 要]表现说和模仿说是西方文论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概述了模仿说和表现说,使用文本分析的方式对两种西方文学理论进行了阐释,并且将之与中国文论中的“道”和自我表现理论作了初步的比较。
[关键词]模仿说 表现说 道
一、西方文论中的表现说与模仿说
、模仿说理论概述
“模仿说”的最初萌芽源于古希腊艺术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实践总结。在古希腊,雕塑直接模仿人体,音乐模仿自然的声音,舞蹈模仿生产劳动,戏剧模仿实践中的人。苏格拉底的声音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当中被引述,他用著名的“三张床”解释了他关于理念、现实世界和诗歌三者关系的理论:画家描摹的一张床,是对工匠手工制成的床的实物的模仿,而工匠在制作实物床之前脑中存在的“床的概念”则是他所制作的床的实物的真实原本,所以,如果说工匠制作的床是理念的床的“影子”的话,那么画家所描摹的床则是“影子的影子”,它离现实隔着三层。[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390-401页。]柏拉图借助老师苏格拉底的口吻将“模仿说”加以改造,从而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这一观点,但他抛弃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式论, 充分肯定文艺模仿的真实性。他认为艺术对现实的模仿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强调诗人应该按照现实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来描写事物,即寓一般于个别中,主张艺术既不能拘泥于个别事物的外在特性,又不能脱离现实事物的个性。而最重大的创展在于,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不仅在于再现,而存在属性划分的功能,诗关注着普遍的真理,而历史更集中于个别事件。这就抬高了诗歌的地位,从而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诗歌及一般艺术的真实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