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566
禅趣与诗情的谐和
——试论王维的山水诗
【摘要】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描绘出了自然界丰富无穷的幽美景色,给予人们美妙的遐想。他的诗淡而天成,疏朗清幽,散发着诗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品性魅力。如名作《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竹里馆》、《山中》、《鹿柴》、《鸟鸣涧》等,篇篇展露出他澄旷、寂悦的美感和人性的纯朴。本文主要论述了其山水诗的创作特点:禅趣与诗情的谐和。
【关键词】山水诗 诗情 禅趣
诗乃情之钟也,凡景语皆情语。王维是杰出的诗人兼画家,所以浓郁的诗情画意便成为其作品的重要特色。王维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对后世文人画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直至今日,人们能直接接触到他的诗包括一些唐代诗歌选本,如《唐诗三百首》、《唐诗精品》、《99首背过的诗——儿童诗歌集》和一些大中专课本所选的王诗。粗略统计:王诗在下述三种选本中约各占十分之一,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比例。《唐诗三百首》所选王诗30首;《唐诗精品》所选王诗17首;《99首背过的诗——儿童诗歌集》所选王诗11首。这些选本出自不同的时代,读者群体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涵盖儿童。由此可见,不管政治气候如何,读者群体的喜好如何,王诗始终是为人们所喜爱的,它经受了历史的考验,经受住了读者检验,千百年流传至今。隽永而回味无穷,诗短,然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值得令人深思。他一生把所有的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寄情造意,诗从胸发,画由意出,情景交融,诗画同工,曲意盎然,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常如一幅秀丽的水墨山水。[ 《中国文学史》,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集体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第77页]在描写客观世界时,他常以画家的眼光去观察,也常以画家的手法来表现。在诗的结构上,表现了他的高度艺术才能,善于在蕴藏着多种事物的复杂的自然里,选择出最具有特征和最富于表现力的事物,勾织出十分完美、和谐的画面。前人说王维的山水诗“在泉为珠,着壁成绘”,就指出了他的诗特别富于视觉之美的艺术个性。《山中》极其富有情趣:“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早行山中,忽然觉得衣裳湿了。以为下雨了,细看原来无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岚依稀在目。一首小诗短短几行字,却描绘出了一幅醉人的秋山早行图。王维的另一名篇《山居秋螟》中:“空山秋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秋山傍晚,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夜幕降临,人们才感到秋气凉爽。皎洁的月光透过茂密的青松林的空隙,照射到地面上。溪泉微涨,从石上一汩汩地流淌。这是一种走出尘世的清静,暗伏着禅的清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维清淡如水的隐逸心情。他一生虽出入官场,享尽荣华,但实际上内心却一直是封闭的。他触目所见,提笔取境,无不自然凝练成一种清幽的境界。终南山为渭水与汉水的分水岭,而在王维夸张的笔下,更是令景致生动活泼起来。尤其是最后那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暗寓樵夫问答的小插曲,更显得情趣昂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一切景物在朦胧莫测中使得视觉印象似真似幻,飘渺无迹,若有若无。与《终南山》写法上有相通之处的《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月,留醉与山翁。”诗人在大处落墨以勾画远景,使汉江的景色被还原成了浑然一体的气象。诗的最后两句融情入景,给全诗浑茫的意境涂上了一笔明丽的色彩。
禅趣与诗情的谐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