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7473
《阿Q正传》中的自我表现与模仿现实
[摘要]《阿Q正传》中鲁迅用现实主义手法叙述故事时插入叙述者的机智巧妙的议论,体现出了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结合带来“间离效果”,小说特别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示了病态社会不幸人们的病苦,以此“引起疗救者的注意”。提醒读者脱离作品,去若即若离的感受人物,理解人物,让理智发挥作用,牵制情感的放任,思考作品外更广泛的人生社会意义。
[关键词] 《阿Q正传》自我表现 摹仿现实 塑造典型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 阿Q在未庄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处于无处不在的强势威压之下,不但没有任何话语权,也没有恋爱权,更要时刻承担生存危机。阿Q不被重视也孤弱无力,挨了打受了委屈除了暗地里骂几句“他妈妈的”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外在的势力总是阿Q力所不及的,他只能在远离中心的边缘孤魂野鬼般的游荡。 阿Q当然不想这样不被重视,他野希望未庄人给他一些起码的尊重甚至于再来点敬仰,所以他一度进行着由边缘到中心的努力。但赵太爷之流却不与阿Q方便,使阿Q从边缘向中心的最初尝试终于落空;阿Q似乎可以借革命的威势使自己摆脱现存的 困境,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最终颠覆了阿Q“所有的抱负、希望、志向与前程”,阿Q最终无辜的成了革命的牺牲品。 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小说人物形象具有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征,这一点被许多评论者所忽略。而这一特征却是构成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的重要因素。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点的形成与鲁迅浓烈的黑白木刻情结密切相关。黑白木刻情结产生自鲁迅全部的人生感悟和艺术追求。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