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7059
论汉代五言、七言诗历史变迁
[内容提要]五言诗的起源在古代文学研究中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南北朝的钟嵘在《诗品》中早就指出五言诗起于西汉的李陵,但后代的许多学者都对此持怀疑态度。尤其是二十世纪初期梁启超、罗根泽等人提出五言诗起源与东汉晚期的说法以后,这种观点基本上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解放后出版的几部较有影响的文学史均持此说。后来虽不断有学者表示异议,但终不能改变人们的看法七言体诗滥觞于西汉,刘熙载《艺概·诗概》曰:“七言讲音节者,出于汉‘效祀’诸乐府;罗事实者,出于柏梁体。”《东方朔别传》载,“元封三年,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者,乃得上坐。”是柏梁体为武帝与群臣共作而成的,后人有疑其伪者,实不可从。今读该文,群臣各言其事,并无统一的主题,和以后的七言诗还是有较大距离的。
西汉时七言韵语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是便于记诵的字书。我们认为这些文字都是七言诗的雏形,是一种民间俗文体。前后《汉书》有关七言的记载,东方朔、杜笃、崔琦、崔瑗、崔实等并有作品,然而完整的作品没有保留下来,晋傅玄《拟张衡〈四愁诗〉》序称:“张平子作《四愁诗》,体小而俗,七言类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七言是一种篇幅短小,语言浅俗的文体,和《凡将》、《急就》的性质相当。至于说《四愁诗》为七言类只是傅玄对《四愁诗》的看法,并不是说它本身就是七言。七言在当时也是和诗有区别的,如《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载:“诏告中傅封上苍自建元以来章奏及所作书记、赋、颂、七言、别字、歌诗……”又《张衡传》载:“所著诗、赋、铭、七言……凡三十二篇。”都在诗外另立七言。
[关键词]东汉 五言诗 七言诗 起源 发展
论汉代五言、七言诗历史变迁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