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426
浅谈博喻,反衬在古诗文中描写音乐的作用
【摘要】博喻,是比喻格中的一种。它铺展多种比喻来形容一种事物。它与铺陈直言的“赋”手法有某些相似之处。反衬,也是修辞格的一种。它是运用性质相反的(或与之无关的)事物的对比来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此两种修辞手法在古代描写音乐的诗文中常常配合使用。如,都先采用广博的比喻即“博喻”来表现音乐之美,然后再用“反衬”的手法来表现音乐效果(当然,“通感”也发挥了巨大的沟通作用),二者配合默契,出神入化,相益得彰。
【关键词】博喻 反衬 古诗文 描写 作用
总 论
在《列子·汤问》中记载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善鼓瑟,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人们就把“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比喻知音或知已。
的确,好的音乐能使人常常感到“绕梁三日,不绝如缕”,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让人如痴如醉,忘却人间烦恼,甚至物我两忘、直至化境。孔子就有“三月不知肉味”之说。因此,弹奏者对能听出音乐意境者谓之知音,遂引以为知已,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但,若能把听到的音乐借助于某种修辞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就更非简单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