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6933
论苏轼的人生哲学与词风
北宋苏轼是继柳永之后的著名词人,然而他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青年时期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二名,雄心勃勃,要求变法;中年时期出任杭州、密州等地方官,主张温和改革,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担任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中老年时期返京任翰林学士等职,因反对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再次出任杭州、扬州等地方官;晚年时期被贬惠州、儋州等地,生活十分艰苦。苏轼这起伏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深入到各阶层,创作了许多文学著作,在当时享有盛名:“其为文章,才落笔,四海已皆传诵,下至闾巷田里,外及夷狄,莫不知名,其盛盖当时所未有”。
苏轼是浪漫主义词人,已成定论。论者多循其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进行研究,而对苏轼的现实主义词风进行系统论述的则为少见。本文就苏轼的人生哲学对其现实主义词风作初步探讨。
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
普列汉诺夫说:“一个艺术家如果看不到当代最主要的社会思潮,那么,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实质的内在价值就会大大的降低” 。民族斗争是宋代主要的社会问题,在词史上,苏轼较早把民族矛盾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题材,增强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