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448
也无风雨也无晴——看苏轼平和地对待逆境
『摘要』
中国文人都受着三种思想的影响,骨子里流淌着它们的血液——便是儒、道、佛。苏轼亦不例外。难能可贵的是,苏轼竟没让它们支配着自己的头脑,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支配着它们——他几乎摒弃了其间所有的消极成分,于是形成独特的处事哲学。苏轼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但页因此遭来了攻击和诬陷。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依然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既能“齐得失,忘祸福”,以平和得心态看待坎坷困苦、祸福荣辱,又不能混淆是非,简单的取消对立,而是消化佛道思想里安贫乐道的积极一面,在与现实的结合中最后落脚于旷达入世的精神。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面对风雨,泰然处之。勤政爱民,造福百姓。佛老思想,自我解脱。
『关键词』平和 逆境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理所当然地被新旧两派视为异己,无论哪派当权,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性格中耿直刚毅的一面。虽然遭贬,在地方官任上的苏轼并没有三缄其口,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在作品中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以“使君元是此中人”的身份和角度,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在《送黄师是赴浙宪》中:“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禀,饱不及黎元。”描绘了洪灾过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在另一首《吴中田妇叹》中他写道:“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对当时赋税沉重,谷贱伤农的现象进行了批判。苏轼的这类诗中最典型的是《山村》:“老翁七十白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但也因此遭来了攻击和诬谄:“御史李定,舒覃,何正臣摭起表语,所为诗以讪谤,逮赴台狱”(《四库全书》提要)苏轼以莫须有的罪名卷进了文字狱中,险遭不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终于在四个多月后被营救出狱,贬至黄州,无人问津,闲置四年。
也无风雨也无晴——看苏轼平和地对待逆境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