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LW57049 《峄山碑》书法风格研究目 录引言····························1摘要···························· 1一.《峄山碑》的碑刻历史评价················2(一)《峄山碑》的碑文信息·················2(二)《峄山碑》..
XCLW57049 《峄山碑》书法风格研究 目 录 引言····························1 摘要···························· 1 一.《峄山碑》的碑刻历史评价················2 (一)《峄山碑》的碑文信息·················2 (二)《峄山碑》的书者李斯·················5 (三)《峄山碑》的时代意义·················6二.《峄山碑》的书法鲜明特色················7 (一)《峄山碑》的字法特征·················8 (二)《峄山碑》的笔法特点················16 (三)《峄山碑》的章法特意················· 20 三.《峄山碑》的书法风格传承··············· 22(一)《峄山碑》的早期传承················· 22 (二)《峄山碑》的同期对比················· 26 (三)《峄山碑》的后世影响················ 31 结束语··························· 35 参考书目·························· 38 《峄山碑》书法风格研究 【引言】 《峄山碑》亦称《峄山刻石》,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次年(前219年)东巡到峄山,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同时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峄山刻石》书体是小篆,先后镌刻《始皇颂》和《二世诏》,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早已推倒,后又被野火焚毁。目前常见于著录的《峄山刻石》是宋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据南唐书法家徐铉摹本刻石于长安,现存西安碑林,其拓本称为“长安本”。今存之《峄山刻石》虽系摹刻翻本,但仍保留了秦代原刻石书法原貌,为历代书法临习篆书的范本,实为研究文字发展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其字体苍古虬屈,质朴劲厚,圆转流丽,笔画细而匀整,字体呈纵势方形,篆法左右对称均衡,沉着凝重,用笔“骨气丰润,方圆绝妙”,后人称秦小篆为“玉筋篆”。 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李斯曾云:“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篆籀以前,眇邈不可得而闻矣。自上古以降,大篆方行于世,字皆古体,莫测其文,古远贤者不能详辩。斯遂删其繁冗,屈其合宜,参为小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推行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便是李斯等人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统一文字这项重大功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摘要】 《峄山碑》的内容是歌功颂德,有着政令教谕性质,不论是内容的创作,还是文字的书写,都是极其理性的。整碑字形端庄工稳,用笔严谨精到,笔法庄重典雅,线条圆润流畅,一派大国风范;再加上其空间构造中正匀称、严整有序,封闭内向,体现静态审美的特征。《峄山碑》书法纵横有序,整齐划一,用笔是笔笔中锋,线条浑圆如“玉筋”,故也有“玉筋篆”之美誉;其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其结构内部既中轴对称,布白均匀,又上敛下纵,抬高重心,在统一中寓以变化。秦小篆书法以上特点,突出地表现了统一严整、严肃缜密的理性精神与法度宏毅的内在力量,这正折射出要求稳定的社会心理和天下统一的时代精神。 在书法史上,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面貌雍容温婉,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以邓石如为代表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清篆在秦篆和唐篆的基础上,以隶入篆,多显使转方折,更具书写性和表现力。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的篆书均远承秦代的小篆而又富有变化,使秦篆一脉延续至今。 【关键字】 峄山碑 中锋用笔 玉筋篆 书同文 秦系文字 李阳冰 邓石如 相关范文 |
| |
上一篇: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的诗.. | 下一篇:初中记叙文写作研究 |
点击查看关于 《峄山碑》 书法 风格 研究 的相关范文题目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