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LW13259 魏晋悲秋文学探究 (字数:5503)摘要悲秋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主题之一。悲秋文学现象自《诗经》萌芽开端,至《九辩》标志着完整意义上的悲秋作品出现,历经先秦两汉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悲秋文学创作现象开始大量出现,并在悲秋主题、意象、情感乃至构境造景方面起到一定的开拓性作用,也为后世悲秋乃至反悲..
XCLW13259 魏晋悲秋文学探究 (字数:5503) 摘要 悲秋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主题之一。悲秋文学现象自《诗经》萌芽开端,至《九辩》标志着完整意义上的悲秋作品出现,历经先秦两汉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悲秋文学创作现象开始大量出现,并在悲秋主题、意象、情感乃至构境造景方面起到一定的开拓性作用,也为后世悲秋乃至反悲秋文学创作的枝繁叶茂奠定了良好基础。悲,作为一种普通的情感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中国古代诗词中,悲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悲秋之作更是以鲜明的色彩、隽永的韵味表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崇高之美。作为悲秋开山鼻祖宋玉在他的《九辩》中这样开篇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一个“悲”字引出了中国历代文人与秋的不解之缘。《九辩》中包含了深刻的宇宙情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在悲怨之后,诗人仍抱有希望,“罔流涕以聊虑兮,惟著意而得之”。要擦干眼泪去唱歌,壮气可嘉,全诗的结束依赖浪漫主义的想象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但是宋玉把显示的不平转化为超越显示的生命自由,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这充分显示的诗人的乐观精神。即使的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个体与造化的鲜明对比,升华到了悲而不伤,悲而犹状的境地,也把悲秋的意蕴强化了。 【关键词】:悲秋 由来 魏晋 多重主题 艺术分析 目录 摘要 I 引言(此章可以不设) 1 一、 悲秋意识及由来 2 (一)悲秋意识的含义 2 (二)悲秋意识的由来 2 1、悲秋意识的发展 2 2、魏晋时期悲秋意识的发展 2 二、魏晋悲秋诗歌探究 3 (一)魏晋悲秋诗歌概况 3 1.魏晋悲秋诗歌创作概况 3 (二)魏晋悲秋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3 1时代背景概况 4 三、魏晋诗歌的主题探究 4 (一)魏晋悲秋诗歌的多重主题探究 4 1游宦难归,怅望乡园——羁旅客思类 4 2、命途坎坷,欲济无路——才志难酬类 4 3、年华易逝,岁月蹉跎——生命意识类 4 4、意幽情长,渺然怨怅——相思闺怨类 4 (二)魏晋悲秋诗歌艺术分析 5 1多重意象的丰富性 5 2、整体情感风格的阶段性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
上一篇:《人间词话》第二十六篇——三种.. | 下一篇:试论三岛由纪夫小说的死亡美学 |
点击查看关于 魏晋 文学 探究 的相关范文题目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