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造景生 无中生有——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摘要 “留白”是国画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借鉴“留白”的表现手法,给予学生充分合理的活动时间和探索空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一、需要教师从语言、教学内容、选题、板书等各方面做好精炼的工作;二、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实际需要有效提问;三、注意把握好留白的原则。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会,去领悟,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关键词 留白 化学 教学
国画中未被渲染的部分称为“留白”,它要求作画者从大处着眼,精心布局谋篇,动笔之前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并从细处着手,需渲染处要浓墨重彩,需“留白”处要惜墨如金。“留白”以无形胜有形、以无声胜有声,使画面空灵,让意境深远,即“无画处皆成妙境”。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为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是“留白”的经典。
课堂是当前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要提高课堂效率,就不能把学生视为“学习机器”,不停地开机,一味地灌输。新课改要求我们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因此,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国画的“留白”艺术表现手法,给予学生充分合理的活动时间和探索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会,去思考,去探究。在主动学习中,他们的思维会更活跃,注意力会更集中,效果远比教师一人滔滔不绝要好得多。所以教师也应具有“留白”的意识、责任和胸襟,放眼未来,把握全局,不要好高骛远,涸泽而渔,要集中精力画好点睛之笔,不要事必躬亲,应把课堂这个舞台还给学生。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该如何“留白”,才能画好点睛之笔呢?
1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精炼
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都需要课堂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消化、领悟和体会。这就需要教师从语言、教学内容、选题、板书等各方面做好精炼的工作,才能给学生留下足够“悟”的时间和空间。
1.1 语言精炼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如果可以用较少的信号单元表达的信息,却用较多的信号单元来表达,则有一部分信号单元是冗余的,这就会降低信息传递的效率。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精炼,清除垃圾语言、口头禅和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给“留白”腾出足够的时间。例如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可以引导学生概括为“浮、熔、游、响、红”(芙蓉又想红),显得简单又好记。当然语言精炼必须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如一位老师在讲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总结出温度、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成正比,这样的结论显然是缺乏科学性的,是不准确的精炼。
内容精炼
教师要非常熟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要抓住重点、难点来展开。新教材相比老教材,多设计了呼之欲出却又欲言又止的“空白”。这给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策略提供了机会,也给学生积极探索,施展才华提供了机会。如在学习化学平衡时,利用教材设计的表格,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计算,领悟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分别与初始浓度的关系,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即可,最后通过设问:一个化学反应,平衡常数越大,转化率是否越大?让学生真正弄清楚平衡常数与转化率的区别。接下来学习电离平衡常数和电离度的时候,学生只需对知识稍加迁移即可,而无需教师着太多的墨。
1.3选题精炼
理科的学习离不开一定量的课堂练习,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好所学内容,就需要教师对课堂练习进行筛选和精炼。例如,在复习“弱电解质”时,抛出一个问题“写出乙酸的电离方程式,设计实验证明乙酸是弱酸”。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提出各种方法,既复习了基础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思维过程的展现,师生间的交流碰撞,方法的优化,对学生都不无裨益。最后,各组选定一个合理的方案,实施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1.4板书精炼
板书设计紧扣三个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体现特点;力求三个精:内容精当,文字精炼,设计精当。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例如在学习“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设计以下板书
学生会对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产生兴趣,积极思考并试着写化学方程式,这有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加深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的理解。
2 “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 ——有效提问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是“留白”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师通过提问或启发学生提问,然后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分析问题,便构成了设疑和释疑的情境。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问题。
2.1抛砖引玉,导入留白
例如学习必修一“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时,我一开始就介绍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侯德榜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看到我国制碱工业被一家美国公司垄断后,立志为祖国制碱工业作出贡献。回国后,侯德榜经过反复试验,终于使洁白的纯碱生产出来,结束了我国完全靠进口洋碱的历史。后来,侯德榜又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从此,中国制碱化学工业跃上世界舞台。”讲完故事后我提问:纯碱是碱吗?纯碱有哪些性质?纯碱有哪些用途?如何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请带着这些问题看书做实验。在本课中,我将主要时间留给了学生探究,只用故事和提问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看似讲得少,实际效果还不错。当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的引导、评价和小结仍是必不可少的。又如两位高三的教师在上“物质的鉴别和检验”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授课方式。一位教师把方法一条一条讲得非常仔细,每一条都附以相应的习题,有些方法还讲得特别细,先怎么样后怎么样,程序化较浓。另一位教师则用“如何鉴别NaNO2和KCl”作引入,留下充分时间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从所学的知识中筛选、整理、归纳出有用的方法。然后教师和同学们再一起总结物质鉴别和检验的方法。不论从课堂气氛还是从学生接受角度看,都验证了第二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更有效。
2.2 教学过程,设阱留白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碰到有些结论往往会走进误区,教师不妨设计几个陷阱,让学生先跳进去,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辅以教师的引导让他们再跳出来。如学习完电离平衡移动和水的离子积后,设问:“往醋酸溶液中加水,溶液中的所有离子浓度是否都减少?”有些同学会说离子浓度均减少,原因是加水直接导致各离子浓度减少,平衡移动只不过是减弱了这种改变。这部分学生平衡移动知识掌握得还可以,但忽略了问题中的一个细节,“所有”两字,这时教师可以再问“醋酸溶液除了醋酸溶质还有什么物质?”又一次将问题抛给他们,让他们通过思考讨论,再联系所学的水的离子积的知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如当学生知道了强酸或强碱溶液稀释的规律后,不妨设问:pH=3的盐酸,稀释10倍,稀释102倍,稀释105倍,pH分别为多少?学生想当然地很快作答,当学生得出稀释105倍,溶液的pH=8时,教师可以先不予置评,巧妙留白,让学生自行思考。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陆续反应过来:酸怎么会变成碱了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得出结论:当酸或碱无限稀释,pH只能接近7。像这样,同样的结论,学生通过犯错总结出来的记忆就要深刻得多。
2.3 余音绕梁,结尾留白
如果一堂课没有小结,会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因此教师在上课结束前不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课的小结和课的导入一样重要。小结不到位,不仅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到下一节课的进程。当然,较之于导入,小结更注重的是归纳整理。如果教师在小结上也能下下功夫,做点“留白”,也会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并对下节课充满期待。
例如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并小结了如何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后,我问了个小问题:“能否用家里常用的物质代替硫酸来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呢?”学生马上想到用食醋来鉴别,于是我就用白醋演示了一下,现象很明显,于是追问:“白醋能与亚硝酸钠反应的原理是什么?”学生马上答道:“是较强酸制取较弱酸的原理。”我并未直接否定,让学生课外查阅醋酸和亚硝酸的电离常数。可想而知,当他们发现醋酸的酸性比亚硝酸更弱时,又面临了新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将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3 “画留三分白,生气随之发” ——留白原则
3.1适度性原则
国画讲究空间艺术,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美学观念,意思是画面上有些地方留白很多,稀疏得可以让马驰骋,有些地方几乎没有空隙,密得连风也吹不进去。一疏一密之间,画面反而有张有弛,和谐统一。课堂教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课堂不可平均用力和同一节奏,没有变化,没有疏密。留白要适度,一节课不能到处留白,这样的留白就会流于形式,只会定格成简单的一问一答,失去了主次,使创新思维追求的广度和深度无法体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复杂,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跨度太大。如在学习水的离子积时,若教师直接抛出一个问题:“0.01mol/L的盐酸中水电离出来的H+浓度是多少?”由于知识空白太大,往往会出现“冷场”,学生会出现思维受阻或毫无头绪的状况,如果设计如下有梯度的几个小问题,缩小“留白”的空间,学生就会轻轻松松地在讨论中得到正确的答案:a、0.01mol/L盐酸中c(H+)= ,是由谁电离出来的,溶液中c(OH-)= ,是由谁电离出来的,由水电离出的c(H+)= 。b、0.01mol/LNaOH溶液中c(OH-)= ,是由谁电离出来的,溶液中c(H+)= ,是由谁电离出来的,由水电离出的c(H+)= ,c、0.01mol/LNaCl溶液中c(H+)= ,c(OH-)= ,由水电离出的c(H+)= ,由水电离出的c(OH-)= 。
一般而言,教师引入情境有时语言要密度大,语速一般较快。在学生讨论、探究时点拨的语言则要简要,惜字如金。而在小结时语言要画龙点睛。
目的性原则
留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它必须服从于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留白设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教学目标,根据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来设计留白,让学生通过口头回答或练习来暴露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选择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产生共鸣,则教师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而在化学课堂中,教师用来拨动学生心弦、与学生产生共鸣的好方法就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关注的同时又耐人寻味或者与学生已有认知相矛盾的素材作留白。切忌盲目为了趣味性而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外。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少着墨,多留白,化学教学一定能“意造景生,无中生有”,变得妙不可言。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反应原理 2009年7月第4版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 2007年6月第4版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2 2007年6月第4版
[4][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意造景生 无中生有——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留白”艺术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