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化学 化学非化学 化学是真化学
关键词: 三维一体 境界 化学 非化学 真化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模块,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常称之为“三维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习惯于“三维”作标准去指导和评判我们的教学实践,对“三维”的“相融合”重视不够,从数学立体几何角度来看,三维给人更多的是从原点开始的空间发散,对于人来说,从“自然人”通过教学成为“社会人”,必然经历从无知原生收敛态到教学发散态和最终目标的收敛态(一个完整的具有各种素质、能力、情感的人),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目标以“三维一体”表述更合适些。
如何实现从“三维”到“一体”?如何加强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施?如何理解我们的化学教育?笔者经二、三年感悟、反思和实践,化学教育三重境界可作为个人的独特体念来回答上述问题。第一重:化学是化学(能使学生构筑起化学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初步形成化学思维和化学观);第二重:化学非化学(化学只是作为培养人的一种载体,目标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第三重:化学是真化学(实现化学教育培养整体素质的“三维一体”)。
1 化学是化学
化学教育的第一重境界是化学是化学,其目标是:使学生构筑起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形成化学思维和化学观,能经受住高考和化学竞赛的考验,这一过程笔者经历了十多年的实践,到现在也未臻完善,但却是笔者工作价值主要体现之处,也是许多教学理论重点研究之处,其间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化学观和化学思维缺乏整体理解,新课一上,马上进入题海,在解题和讲题过程中消耗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对化学体系和思维缺乏凝炼,其结果是学生只会解一些题,讲不出化学的整体知识体系和思维,真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阶段加强了对化学体系和思维凝炼和提炼,对化学特有的微粒观、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勒夏特列原理、电化学原理、化学实验观进行了充分重视,新课教学的目标,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凝炼这些基本的化学观和化学思维,而解题则也是倡导学生在这些化学理论和化学观指导下去审题、解题和答题,最近发现这一思维,在应对高考中,还是十分有用的,因为现在高考命题专家,虽然十分重视高考题型和内容撷取点上的创新和更新,不断创编考题,尽量追求题目新型而使绝大多数的考生在平时做不到,但不变的是对化学观的重视和对化学题具有化学价值的追求。
2 化学非化学
笔者曾离开学校七年,对工厂和社会上对化学教育的需求有了更深切理解, 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有化学知识、能力和化学观的学生,更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会做人、能做事的全面整体素质的学生,如何实现化学与整体的转化,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
如何更简明地理解我们的化学课程改革,笔者有一次在阅读佛经时感悟到:化学非化学,不就是我们化学教育想要的结果,即化学只是作为培养人的一种载体,目标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有了这一感悟,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有意而为之,做了二方面的事情:一方面充分锤炼学生的化学观和化学思维,引力学生应用这些去处理化学以外的事情,如用化学实验观增强处理社会上事务的实践意识,应用化学微粒观增强微观分析社会事件、寻找本质、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化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常引导学生从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角度去理解化学,更会从社会科学角度去理解化学,拓展化学,“大化学教学理念”在不断摸索中正在缓缓形成。如在进行勒夏特列原理教学时,不仅讲解了在化学平衡中应用,还介绍了勒夏特列应用该原理当好法国的矿业部长和武装部长,现在也有人用于处理城市交通、人口、环境问题;如在进行物质分类教学时,也拓展到生物、工业、商品上分类等;如在进行元素周期表教学时,按结构找规律理念拓展到生活和生产上,用周期律去理解股市涨跌的波段理论;如把化学结构决定性质与中国古代的周易结合起来来判断,经地震和干旱表层已遭破坏的我国西南部若遇强降雨发生泥石流也就是很正常的结果了,再反思一下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重心向结构不稳定的西部转移,其遭遇又会怎么样呢?
对化学非化学的实践,也得到了《化学教学》杂志的认可,我与侯仕夫老师实践并撰写的“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教学实录”发表在《化学教学》2009年第7期,焓:一种新的世界观,可能是该文的最大亮点。
3 化学是真化学
化学是真化学,实现化学教育培养整体素质的“三维一体”。从化学教育角度来看,“真化学”是最高的境界,苦于自己化学教育上修炼有限,现在对它只是理想或梦想,只能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去艰难探索和实践,当然更希望得到专家的指点。
4 化学教育三重境界一个案例:《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教学实录和反思
本文的教学过程发生在二年前,但对它的反思却一直在进行,或许今后还将延续。
苏教版化学1第3专题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生产工艺的第一步是以铝土矿为原料除去氧化铝中含有的氧化铁、二氧化硅等杂质,得到纯度较高的氧化铝。但在实际教学时,却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设计,面对这一“意外”,二年前我倍感困惑迷茫,因为当时自己对这一“意外”缺少了解,是选择回避?还是向学生承认自己的不懂?最后笔者选择了向学生承认自己对这一“意外”缺少了解,调整了教学程序,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实录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如下。
4.1 “意外”的产生和教学过程的调整
[第一节课] 笔者根据教材设计,通过剖析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见下图)
引出氧化铝的两性及获得氧化铝的方法及偏铝酸钠能与酸的反应的性质,最后请同学们根据该流程图和教师的讲解,进行反思、讨论和总结。
[笔者期待情景] 希望通过反思、讨论,对氧化铝的二性和制备有进一步的理解和系统化,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实际情景] 总结时,有几个同学提出此流程不完善。
[笔者现场感受] 大吃一惊。
[笔者现场追问] 老师看不出不完善的地方,为什么不完善?
[学生自豪地回答] 苏教版化学1第62页明确指出: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还有少量的Fe2O3、SiO2等杂质,该流程从理论上就缺少除SiO2的步骤。
[笔者和其他学生] 通过师生再共同分析,感到这个缺陷是十分明显的,为什么教材中有这么明显的缺陷?笔者和学生们都产生了疑问。
[笔者的反应] 是不需要处理SiO2?还是教材漏下了这一步骤?及SiO2如何除去?当时笔者确实不了解。如何再教学下去?是选择回避,还是告知学生对这一疑问缺少了解,最后笔者选择了后者。
[课后反思1] “人格教育力”也是有效教学的一种技能。
[学生的反应和笔者的行动] 面对教师的无知,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起来了,笔者因“趣”利导,追问:如何除去二氧化硅,完善制铝的流程?此时下课的铃声却响了,于是笔者灵机一动,就把此问题作为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下节课回答。
[课后反思2] 铃声响起时,笔者真希望此课能再延长20分钟,使自己能想清楚,以完成除去二氧化硅,完善制铝的流程问题探究,但课后一反思,发现作为课后探究作业,更有其优越性:(1)花20分钟不一定能想清楚,即使想清楚了也不一定有把握,教师切不可把想当然的东西传授给学生;(2)可以利用课堂中所无法搜索到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如去资料室、上网查阅有关资料);(3)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究,因为一般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往往不是一节课内所能完成的(在科学上有的问题往往穷科学家一生研究,也未必能完成)。
(4)“三重境界”启示:只要有了发现问题的意识,不仅仅在化学课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都可能发现问题;课本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你应该有批判精神,这些在上课时,你既可以言传,又可以意会。
[课余笔者探究] 笔者与同组的另外二个化学教师一起,花了一个晚上时间,通过上网查阅、动手实验和反思,对这一“意外”有了一定认识。
[课余学生探究] 为了完成此题,不少同学不仅阅读了下节课——铝的氢氧化物的内容,而且还查看了与此问题有关的化学参考书和上网检索(有些同学在上网检索时,发现不能无偿检索提纯氧化铝工艺流程,需要付费,体味到了知识的价值),另外,也进行了不少共同探讨。
[课后反思3](1) 课后探究,有时更能体现出获取有效信息、协作探究方面素质的培养。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观点也是“三重境界”所追求的。
4.2 问题的解决过程实录
化学是化学 化学非化学 化学是真化学(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