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因素及教学策略的探究
[摘要]化学学科由于它的实验性、微观性、抽象性、以及看上去显得奇特的书写符号,使得不少高一学生在开始学习高中化学时均感到困难,常常会在化学课程学习中出现滑坡现象。本文通过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及对教学现状的调研,对入学新生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的原因作了一些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分析了制约和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高一化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一 化学学习 影响因素 调查分析 教学策略
高一化学教学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在衔接初、高中化学教学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虽然我们是重点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好,但每届仍有学生在高一化学学习就跟不上而影响了后续的学习。尤其是这一届,每班都有60%的公费生和40%的择校生,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差较大,给高一年级顺利进行化学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探讨高一年级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因素及教学策略更有必要。
一、对高一学生的调研及分析
(一)入学新生思维方式的调查
通过中考进入我校高中学习的学生,一般已具备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因此,影响学生接受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形成的思维方式及其学习习惯。对于化学思维方式的调查,我们采取了个案分析的方式:在入学新生中随机抽了50名学生,让他们在事先准备好的若干张难度不大的问题卡片中,每人抽取一张卡片,在进行了充分准备之后,就卡片上的问题作出解答。以下是两位学生的调查记录:
个 案 1
问:要制取Cu(NO3)2溶液你用什么药品?
学生甲(男)答:用HNO3溶液和Cu(OH)2。
问:你怎么想到要用以上药品呢?
答:初中学过的,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问:除此法外,还有别的方法制Cu(NO3)2吗?
答:有,用AgNO3溶液和Cu发生置换反应。
问:氯化氢通入碳酸钠溶液中能反应吗?为什么?
答:能。强酸可以制弱酸。
问:硫化氢通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反应吗?
答:(迟疑)好像不能吧。老师讲过,弱酸不能制强酸。
问:你能计算出在40g溶液中含10gNaCl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吗?
答:能,NaCl%=20%
问:能写出配制20%的食盐溶液的过程吗?
答:┅┅
问:若改为配制200g20%的食盐溶液,你能写出它们的配制过程吗?
答:能,计算出需要水160g,需要食盐40g,然后分别称取160g水和40g食盐放入烧杯中混合搅拌均匀即可。
个 案 2
问:什么是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
学生乙(女)答:凡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凡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
问: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
答:一定是。
问: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
答:不一定。
问: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CO不是酸性氧化物,但它是非金属氧化物。
问: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
答:是
问:你能证明吗?
答:不能,老师告诉我们的。
问:有种白色固体:NaCl、NH4NO3、NaOH,你能一一鉴别吗?
答:┅┅
问:它们分别溶解在水里会怎样?
答:(想了想)NH4NO3溶解会吸热,NaOH溶解会放热,NaCl┅┅。
通过个案可以看出,初中文档生在解化学题时,基本上采用了追忆方法,套用老师讲的思维定式,不求甚解地记住了若干解题“处方”。比如个案1中,生成硝酸铜盐溶液就用碱与酸溶液或金属与盐溶液置换反应,虽然记住了曾经学过的一些基本的化学反应、现象,但换了一个没有学过的物质就不知是否反应了,可见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对其反应的内在规律实质更不知晓。再比如个案2中,学生在进行推理时,能够用特殊事例推翻普遍性的不存在,初中老师讲过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且能简单的应用。但对不熟悉的题型就无所适从,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化学知识,也没有进行化学思考的意识和掌握化学思考的方法,发散型思维存在着很大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记忆模仿型、思维定式型、思维发散型、探究理解型四个认识水平中,初中文档生多属于前两类。
(二)学生学习情况现状的调研
在经过一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之后,学生的学习情况究竟如何?我们于高一第一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了座谈与问卷调查。
1、调查方法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因素及教学策略的探究(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