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就是一种定量计划,用来帮助协调和控制给定时期内资源的获得、配置和使用。编制预算可以看成是将构成组织机构的各种利益整合成一个所有各方都同意的计划,并在试图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说明计划是可行的。贯穿正式组织机构的预算计划与控制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经常将实际成果与预算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实际成果与预算目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编制预算以项目的成本预算和服务工作量的预算为基础。
1.预算项目的成本预测
成本预算一般按照成本构成来进行划分,一旦确定一般要保持其稳定。这样可以保证进行成本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也可以为成本管理活动提供简单的处理基础,如折旧可以按照成本类型的不同分别进行处理。
在预算编制时,各预算项目的成本一般都是未知的,如加班工资、 外部网收费等,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预测。预测这些成本是以从前IT会计年度的成本数据为基础或以未来工作量的预测为基础进行的。IT成本管理必须谨慎地估计不可控制的成本的变化。
2.IT服务工作量预测
IT工作量是成本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编制预算的时候,要预测未来IT工作量。不仅成本管理活动需要估计工作量,在服务级别管理和容量管理中也需要对工作量进行预测。工作量预测是以工作量的历史数据为基础,考虑数据的更新与计划的修改,得出未来IT工作量。
(二)建立健全会计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按照一定格式记载IT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项费用如何形成的最初书面记录资料。原始记录是进行成本核算,制定成本预算的依据,是为成本管理提供数据的主要方式。它包括各种分类账,由会计人员进行管理。会计原始记录非常重要,它是人们认识、识别与IT部门有关的成本,了解费用的去向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计算向企业内部及外部客户提供每一项服务的成本,指出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资金的去向,提供IT成本效益分析或投资回报分析数据,描述成本的变化趋势。原始记录是否真实、齐全,直接影响到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以及整个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IT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既科学统一,又简便易行,并能满足多方管理 的各种原始记录。 IT企业会计最主要的工作是定义区分清楚成本要素,成本要素是按成本中费用的经济用途或费用的经济性质所作的一种分类,是成本项目的进一步细分,例如,硬件可以再分为办公室硬件、网络硬件以及中心服务器硬件。这有利于使每一项成本都较容易地填报在成本表中。成本要素结构一般在一年当中是相对固定的。定义成本要素结构一般可以按部门、按客户或按产品划分。对IT企业而言,最为理想的方法应该是按照服务要素结构定义成本要素结构,这样可以使硬件、软件、人力资源成本等直接成本项目的金额十分清晰,同时有利于间接成本在不同服务之间的分配。服务要素结构越细,对成本的认识越清晰。表.3是一个简单的服务要素结构,底层的服务为上层的服务提供支持,越高层的服务要素,其功能与业务关系越密切。
业务应用账户 业务应用关系管理 业务应用市场数据
终端仿真程序IBM环境 终端仿真程序其他环境
Intranet,Internet,extranet信息服务
群邮件、邮件和目录服务
一般业务应用
办公室应用
文件服务与打印服务
操作系统WINDOWS98 操作系统WINDOWS NT4.0
基线A工作站高效的台式PC 基线B工作站标准的台式PC 基线C工作站笔记本PC
网络服务(LAN&WAN)
表.3服务要素结构
在确定服务要素结构的基础上,识别成本,在各项服务当中分配归集成本。如图表.4所示。
所有IT成本
硬件 软件 人力资源成本 场所成本 商务费用 日常消耗成本
直接成本 可以被各种服务分摊的间接成本 不能分摊的间接成本
服务A 服务B 服务C 服务D
表.4
(三)加强企业内部核算
IT企业内部核算是指对向接受IT企业服务的客户收取费用,进行成本效益核算的过程。内部核算包括收费的对象确定和计算收费额的方法的选择。良好的内部核算体系是以存在有效的会计系统,完善的会计原始记录为前提。如果接受IT服务的客户是组织外部的客户,则收取费用作为提供服务的回报,如果接受IT服务的客户是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则用模拟方式计入适当的会计科目,以反映IT业务的活动效果及其对应部门的活动耗费。常见的定价方法有:成本法、成本加成定价法、现行价格法、市场价格法、固定价格法等。
(四)成本分析与考核
IT会计人员将每月、每年成本、收益、工作量、服务水平等的实际数据与相应的预算、计划数据相比较,确定其差额,发现有无例外情况。对不在成本计划范围,要进行差异分析。 差异分析是指确定差异的数额,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差异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调查发生差异的具体原因并提出分析报告。通过差异分析,找到造成差异的原因,分清责任,采取纠正行动,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总之,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速普及,对软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各IT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要赢得竞争, 对IT部门实施成本管理是企业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逐步完善IT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一是加强宣传,强化企业全员成本管理意识,议建立数据搜集机制,建立起采集包括:工作量、服务种类、客户、成本、资源存量等数据的采集点。二是加强员工培训工作,对IT部门成本管理系统的每位员工都要进行适当的培训。对原IT人员要加强会计知识技能的培训,理解会计原理及本质;对于原财务人员则要加强IT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所有IT财务管理人员都能理解会计原理以及IT服务管理各流程的基本原则。三是进行成本管理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也就是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合理性”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对IT服务实行成本管理是否必要、有无实现的可能性,实行成本管理是否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是计划阶段应该回答的问题。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确定实行成本管理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界定与组织其他部门的财务界限;定量分析实行IT成本管理的成本与效益,评价其合理性等,有效解决IT企业成本管理自身的成本效益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又庄,《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7月
2.孙续元,《现代成本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3.中国出侧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2007年
4.仲锦烨,“浅析现代成本管理”, 《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6月
5.陈关聚,冯宗宪,《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8期
6.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
7.夏宽云,《战略成本管理》[M].立信出版社,2000年
8.陈洁,“试论企业全面成本管理” [J]《上海财税》,200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