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264
关于金融工具会计研究
摘 要:在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探讨。研究的内容主要涵盖了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监管以及会计信息的披露;研究的方法以规范研究为主。文章在梳理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提出应该以资本市场为核心,建立相关的配套机制,使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准则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等发达国家不断放松对金融体系的管制,实行自由化的金融措施。这一举措在带来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却加剧了利率、汇率市场行情的频繁波动。在这种背景下,规避风险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衍生金融工具便应运而生。
衍生金融工具,又称派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等,顾名思义是与原生金融工具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在原生金融工具诸如即期交易的商品和约、债券、股票、外汇等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有跨期交易、杠杆效应、高风险性、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共存等特性。国际上依据交易方式和特点,将其分为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等。
一、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研究和发展
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内容多为介绍国际会计准则的先进理论成果及衍生工具对我国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冲击。1996年前后,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在《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文章,如葛家澍的《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刘峰《金融创新与财务会计理论的重构》、陆德民《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会计问题》等等。此类文献主要讨论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会计基本概念的影响以及对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得到了会计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论著相继出版。赵建新、徐经长、耿建新等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