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吸引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而关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众多理论也涌现出来。
(一)关于P2P网络借贷基本概念
Luo&Lin(2013)认为,P2P借贷是传统金融机构贷款的补充,它不需要银行为中介就能实现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间直接达成交易,是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借款活动。
张正平,胡夏露(2015)认为,P2P网络借贷是指通过在网络上建立平台,使得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相互配对,也就是借款人和投资人实现自行配对。
倪月娟(2016)认为,P2P网络借贷相对于传统的借贷模式来看,是一种创新的借贷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就把借贷双方虚拟的联系起来,把资金提供给借款人。
(二)关于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的研究
关于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类型的划分,有的从盈利目的划分,有的从交易模式划分等等。笔者提取了2个具有代表性的划分,具体包括。
辛宪(2015)和张正平(2013)认为可以把国外的P2P平台归纳为非盈利公益型、单纯中介型和复合中介型三类。
孙俪原(2015)则是从P2P网络借贷交易模式的角度来划分,对于网络借贷平台来看,对于投资者出借的资金分为有担保资金和无担保资金。因此,从交易模式上可以划分为线下交易模式、有担保线上模式、无担保线上模式。
(三)关于P2P网络借贷的风险控制的研究
在P2P网络借贷规模急速扩张的同时,很多P2P网络借贷公司忽略了风险方面的控制,并陆续暴露出许多风险和问题。对于风险控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见解。
Friedman与Jin (2017)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逆向选择使投资者面临着风险,但可以通过网络中的一些软信息,来弥补P2P借贷中硬信息的不足。
王艳等(2018)指出了目前网络借贷平台中的存在的问题,建议将网络借贷纳入金融监管和管理的范畴。
严耿城(2018)认为P2P网络借贷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道德信用风险、资金三个方面。
(四)关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前景研究
目前,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正处于一个爆发期,对于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认为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一种补充。当然,也有学者对该行业发展持质疑态度。
李均等人(2014)认为,国内P2P网络借贷市场的迅速成长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经营消费贷款的需求;二是个人投资理财的需求。同时,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较大的借款需求,这就为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空间,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发展潜力很大。
钮明(2017)认为,P2P网络借贷由于信息透明、手续简便、准入门槛低等特点,不断快速的发展。但由于监管缺失、资金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将会抑制P2P网络借贷行业的长期发展。
总的来讲,虽然P2P网络借贷平台从出现到成长到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虽然经历的时间不长,但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充分的。在基本概念、运营模式、风险控制、监管问题以及发展前景等各方面国内外的学者都见仁见智,只是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说法。另外,由于我国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善。因此,国内外的平台在模式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平台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
总体上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民间金融产生原因的观点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行融制度的缺陷是民间金融产生的主要原因。由于正规金融的覆盖面有限,在正规金融无法覆盖的领域,利益的驱使和现实的需求推动了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
二、范文提纲
摘要
一、P2P网络借贷平台概述
(一)关于P2P网络借贷基本概念
(二)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特点
二、我国主要P2P网络借贷平台及其运营模式
(一)拍拍贷模式:无抵押无担保模式
(二)宜信模式:无抵押有担保模式
(三)齐放模式:助学平台模式
三、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主要风险
(一)外部风险
1.缺少相关法律规定,从而缺乏监管
2.网络安全风险
(二)内部风险
1.进入门槛较低和自律性差
2.平台信用风险及个人信用风险
四、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的防范
(一)外部风险的防范
1.完善法律制度
2.风险规避
3.建立信用体系
(二)内部风险的防范
1.完善平台资金管理机制
2.提高安全技术管理,增强平台网站的安全性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三、参考文献
[1]刘绘,沈庆劼.P2P网络借贷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02)
[2]廖愉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风险监管研究——以P2P平台、余额宝、第三方支付为例[J].经济与管理.2015(02)
[3]卢馨,李慧敏.P2P网络借贷的运行模式与风险管控[J].改革.2015(02)
[4]肖曼君,欧缘媛,李颖.我国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排序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01)
[5]刘绘,沈庆劼.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01)
[6]樊云慧.P2P网络借贷的运营与法律监管[J].经济问题.2014(12)
[7]黄震,邓建鹏,熊明,任一奇,乔宇涵.英美P2P监管体系比较与我国P2P监管思路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10)
[8]谈超,王冀宁,孙本芝.P2P网络借贷平台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05)
[9]廖理,李梦然,王正位.聪明的投资者:非完全市场化利率与风险识别——来自P2P网络借贷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4(07)
[10]郭卫东,李颖.网络借贷平台P2P模式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4(06)
[11]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2017(7)
[12]任旭华,周好文.中国民间金融的诱致性制度变迁[J].华南金融研究,2017(18)
[13]高新波,张军田.金融抑制还是信息优势——重论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根源[J].商场现代化,2016(6)
[14]回振彪,于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P2P信贷为例[J].商情,2017(6)
[15]Berger S, Gleisner F. Emergenc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in electronic markets: The case of onlineP2Plending[J]. Business Research Journal, 2015
[16]冯军政,陈英英.P2P信贷平台:新型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启示[J].新金融,2018(4)
[17]陈明昭.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及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4)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识别与防范-开题报告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