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一、1、为什么我国既要制定会计准则又要制定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
2、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具体规定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试举例说明。
3、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未来是否可以融合为一体?为什么?
4、什么是确认、计量,你如果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答: 1. 会计准则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制度是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的提供会计信息”。二者都是为了规范会计核算,为会计核算的提供标准和为会计核算提供可靠的信息作出可行的保障,为我国的会计行为的合理化合法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1)对基本概念的定义的差异。如资产,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是这样定义的:“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与旧会计制度的定义一样,没有改变,即“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2)是在具体的作方法与实施范围上的差异。以存货会计准则为例,存货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而新会计制度规定“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或者分次摊销”。五五摊销法并不等同于分次摊销法。
3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未来是可以融合一体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项经济制度的健全,两者的统一是我国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无非是两种形式,制度代替准则或准则代替制度。制度代替准则是会计水平的倒退,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更不符合会计发展的规律,也无法与国际接轨,更难参与国际资本市场,因此是不可能的。准则代替制度,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做法一致,但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会计实务界的现状不容忽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长期习惯于制度的指引,缺乏必要的理论水平。全面推行准则取消制度势必造成混乱,会计人员难以接受,后果难以预料。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准则代替制度,实现两者的统一是完全可能的,也是一种必然结果。一方面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核算的范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企业财务人员会计水平的提高将趋于一致,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核算的内容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规范程度上的详略之分。因此如果广大财务人员的会计水平提高到足以熟练的应用会计准则的程度,用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4 确认是将某一项目正式记入或计入一个主体财务报表的程序;计量是一个会计程序,也是会计的一项活动,是对资产估价和收益决定。(1)在整个会计程序中,确认是项目应否列入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第一道关口;由于确认,既要用文字,又要用数字来描述一个项目,其金额且必须包括在财务报表的总计之中;确认一个项目和有关信息应符合四个基本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所以 ,确认这个程序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凡是在财务报表上通过确认加以表述的部分,必然正式经过会计分录,其文字归属于报表的要素与所属账户与项目,而金额则必须计入报表的总计,因此确认总是指在财务报表之内且不包括括弧中的旁注;确认的范围,包括记录和报告,但确认不等于也不是要替代后两者。(2)计量的对象应区分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就财务报表而言,由于它仅反映财务信息(若含报表附注,则主要反映财务信息),货币计量是唯一或主要的计量属性。财务报表的计量,又分为资产(包括作为负资产的负债和净资产的所有者权益三部分)估价和收益决定两项内容。所谓收益决定一般指对收益表(损益表)的估价,亦即按实现原则确认收入,按配比原则分配费用,从而确定收益。其实资产的估价除决定企业财务状况外,也能达到收益决定的目的。确认和计量是记录和计入财务报表的两个程序。都是财务报告表述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