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一、一、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使用条件有哪些?
三、固定资产减值对折旧会造成哪些影响?
一、答:现代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其“决策有用”正日益受到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质疑。因此,近年来无论是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在努力围绕会计目标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修订会计要素的概念、确认与计量的标准,这些举措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因为从一个盈利企业来看,其持有资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顺应了国际潮流,采纳了这个最能体现资产本质特征的定义。该定义的采用,为资产减值会计在实务上推广使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二、答:资产减值会计的使用条件有:
会计师具备优秀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种基于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专业性判断而非纯粹的主管臆断,判断的过程体现了其技术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说它具有技术性,是因为会计专业人士对从业过程中碰到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及个人经验才能做出合理性的决断。判断的过程自始至终融入了判断者个人的理论知识水平、经验和业务技能等。这也是会计职业判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从技术层面来讲,合理分析判断固定资产减值,不仅需要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会计经验,还需要会计人员了解掌握工程、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固定资产涉及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在建工程等各种不同类型。即使相同的企业,对资产使用效率也不同,而且,资产的价值会随不同的时点发生变化。所以,会计师只有具备会计、工程、评估、市场等复合的知识结构,才会得出高水平的职业判断结果,否则,判断的结果可想而知。我国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大约是1200万,真正有能力从事职业判断的会计师并不多,会计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将直接影响职业判断的水平,制约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使用效果。
2、企业应具备完善的治理结构
职业判断的合理与否,除了会计师本人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价值取向。决策的导向,将直接影响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所以,固定资产减值所给企业、投资者带来的保护效应只能在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中得以体现。目前在我国,许多企业管理结构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加限制地允许企业采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很可能管理层就将其演变成“合理合法”操纵利润或者计提秘密准备的工具,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与可靠性。失去了真实性与可靠性的会计信息也就谈不上有用性了,这完全与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背道而驰。
3、建立企业完善的治理结构,需要依托成熟的资本市场
现代会计的目标是 “决策有用”。“决策有用”是以资本市场为媒介而实现的。因为,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投资人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检验企业管理层管理资本的业绩,如果会计信息“决策无用”,投资者就可以用脚投票。安然与安达信双双退出市场,就充分体现了成熟资本市场对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是具有相当约束力的。考察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虚假会计信息充斥市场,2001年审计署进行的检查发现,16家具有上市公司报表审计资格的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中,有14家出具了23份严重不实的审计报告。在不成熟的资本市场,投资者没有有效的途径行使自身的权利,无法制约和惩罚造假者(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因此,在该背景下,应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是否能达到制度设定目标,实在令人怀疑。
所以,运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特别需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真实、公允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准则。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尤其是当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时,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就在于促使企业及会计人员能自学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并且不受权势和偏见的影响,确保判断所产生的会计资料能客观、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长远来看,应建立以社会舆论和诚信档案制度为基本形式的社会评价机制。这种方式具有特殊的内在威慑性,并最终促成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真实、公允地进行会计选择。诚信是阻断职业判断不当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防火墙。如果市场缺乏这层保护屏障,即使这个市场有最优秀的会计师、最完美的会计制度、最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及最成熟的资本市场,也无法阻挡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最近发生在美国的世通、安然造假事件就是活生生的典型。
三、答:固定资产减值对折旧会造成的影响:
折旧与减值的主要区别:
1 、两者所针对的对象不同。固定资产原值减累计折旧反映的是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是针对固定资产净值而言的,因为当固定资产原值发生减值时,固定资产可收回净值不一定会低于账面净值,那么此时就不再计提减值准备。所以,固定资产减值虽然是通过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得出的,但是它不是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而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
2、两者处理问题的及时性不同。《企业会计制度》指出,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按照原确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的程序,经批准后报送有关各方备案,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它不能及时地调可收回的净值与账面净值的差额。当折旧估计发生偏差,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减损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在期末及时地予以调整。虽然这种价值减损也可以在未来采用变更折旧信息质量来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比累计折旧更加及时,灵活。
两者发生的频率和规律性不同。折旧是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一种系统分配过程,它与当期的收益相配比,一般折旧是按月计提,所以折旧计提是经常发生的,计提的金额是有规律的。而固定资产减值则不同,减值损失是一项非经营性支出,固定资产减值产生的原因也不是经常发生的。
3、《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规定,对于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在计提折旧时,应当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即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以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该项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和折旧额的确定方法,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企业应当重新复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并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1、如果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遵循原有的折旧方法,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更,企业应该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按照会计政策变更的要求处理。
2、如果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遵循原有的预计使用寿命,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发生变更,企业应当相应改变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并按照会计估计变更的要求处理。
3、如果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发生变更则企业应当相应改变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并按照会计估计变更的要求处理。
企业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不考虑减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经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追溯调整。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累计折旧科目很好的补充,它弥补了累计折旧科目反映不及时和缺乏灵活性的不足,还负责核算长期闲置固定资产的价值减损,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利用固定资产准备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确保资产价值信息真实性同时,也兼顾相关性,提高我国企业的固定资产质量,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明确企业管理者的经管责任以及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确实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