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1、如何评价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状况?
答:评价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就是企业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评价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企业主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来进行判断。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能不能被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主的态度,企业主对内部控制足够重视,带头遵守,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使企业员工从上到下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2)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业务模式以及风险管理要求相匹配。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不一定是最完美、最好的,但一定是要适合企业自身的,企业应根据自身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等设计内部控制程序。
(3)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覆盖了所有关键的业务与环节,对企业的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中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一定要涉及经营业务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于一些重要事项和岗位则必须得控制。
(4)内部控制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内部控制的实施主要是为了控制成本和对抗风险,在评价与之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时,主要是看企业的资产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掌控,对于预测到的风险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规避。
(5)是否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实施进行监督。内部控制的建设离不开监督,监督不仅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而且还能通过对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提出更完进一步的建议,从而制定出更完善、更适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若是中小型企业将以上几点都做到了,那么其内部控制状况一定良好。
2、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答: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二者关系:
(1)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的。进行内部审计,必须要以企业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做支撑,否则审计的工作无法开展,即便审计了,审计的目的不能达到,审计出的结果也就失去了意义。
(2)内部控制影响内部审计的方法、效率和质量。内部审计时往往根据企业内控做得好坏来选择审计的方法。若企业内部控制做得不好,企业管理上的漏洞就越多,所提供的资料也就越容易失真,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审计人员必须选用比较复杂的审计方法,不仅增加了内部审计的工作量、影响工作效率,还影响审计结果的质量。
(3)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它通过对企业的财政、财政收支及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检查和评价,来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形成,并为内部控制不足、不完善的地方提供建设性意见。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4)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再控制。内部审计是独立于会计控制之外的一种控制,代表企业管理层对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遵循情况等进行评价,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协助企业管理者改进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并发挥有效作用,维护内部控制的建设。
总之,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内部审计需要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因素比其他任何因素更能决定审计的形式。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基础,审计就无法开展,内部审计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人员职责不清,管理一片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加重内部审计工作量,而且会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同理,内部控制需要内部审计, 再完美的内部控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内部审计独立于会计控制之外,不易受企业内部一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能够客观的评审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强化内部控制的建议,使内部控制完善、有效,并能随着控制环境的改变而做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