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审计的评审对象。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审计的基础。
实行内部控制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发展。
内 容 摘 要
内部控制是现代审计的评审对象,内部控制评审则是现代审计方法的基础,而实行内部控制又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发展。内部控制是在一个单位中,为实现经营目标、维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及其他资料正确和财务收支合法,贯彻经营决策、方针和政策以及保证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调节、制约和控制。由于单位内部控制通常表现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或形成一种经常性的制度,因而称为内部控制系统或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它不但可以帮助单位实现预期目标,还能为外部审计提供可靠的依据。评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审计的一大特征。
内部控制制度与现代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现代审计的评审对象,内部控制评审则是现代审计方法的基础,而实行内部控制又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发展。 一、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审计的评审对象 (一)内部控制概念 内部控制是在一个单位中,为实现经营目标、维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及其他资料正确和财务收支合法,贯彻经营决策、方针和政策以及保证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调节、制约和控制。由于单位内部控制通常表现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或形成一种经常性的制度,因而称为内部控制系统或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它不但可以帮助单位实现预期目标,还能为外部审计提供可靠的依据。评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审计的一大特征。
(二)现代审计特点 审计人员在实践中发现,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否,会计资料的正确与否,同企业的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系统)较为健全、有效时,则资产、会计资料出现错弊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也因此而容易进行,审计风险也较小。这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启示。于是审计人员首先开始将注意力先后转移到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系统)的可信性方面。从而导致审计工作开始逐步从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着手,然后根据评价的结果,确定审计查账的要点、规模和方法。这样,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审计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全新的审计方法———以内部控制制度(系统)为基础的审计方式,简称“制度基础法”。 二、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审计的基础 制度基础审计对内部制度的评价目标是“确定其可信赖的程度,确定受审计程序限定的测试程度”,它是实施抽样审计的前提条件。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设置严密,运行良好,审计人员就可以在缩小抽样范围的情况下,对审查对象进行综合的评价;反之,如果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或运行状况不佳,审计人员就要适当扩大审计抽样的范围和增加样本的容量,内控评审在企业审计中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审计范围 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依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范围,主要应掌握两点:一是应把失去控制和控制薄弱的业务系统或控制环节列入审计范围。二是将特定时间内未得到良好控制的业务系统和控制环节列入必审的范围。因为,从业务发生的时间看,内部控制的各项措施只有在整个业务期间都能得到妥善执行,才是合理有效运转,倘若某项控制措施在某一特定期间未能得到妥善执行,那么,该期间某项经济业务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就较大,因此应理所当然地列入审计范围。 (二)确定审计重点 对于列入审计范围的业务活动,由于失控程度和各项业务的重要性不同,审计人员应给予不同的关注。通常情况下,凡列入审计范围的失控点和控制弱点以及与此有关的业务及资料都应列入审计重点。具体讲,凡与下列情况有关的经济业务都应列入审计重点进行审查:一是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设置得不够周全;二是控制点或关键控制点中某些控制措施未被执行;三是控制点或关键控制点中某些应有控制措施比较薄弱;四是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中的某些控制措施执行不力,功效性不强。 (三)确定审计方法 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确定后,审计人员就可以根据审计方案的要求和必审项目及业务环节的实际情况,确定采用适当的审计技术及方法。对于列入审计重点和范围的项目,一般应采用详细审计方法,或者在采用抽样审计方法时,选择较大规模的样本;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未被列入重点审计的范围,就可以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例如在确认存货成本的真实性上,应采用ABC分类法。在实施审计中,应将A类存货作为重点进行详细审计,而对B类和C类存货分别采用抽查审计方法。
三、实行内部控制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发展 (一)实行现代意义的内部控制的作用 1、保证会计记录和其他业务资料的正确与完整———正确性完整性控制 2、保护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实物安全性控制 3、维护国家财经法纪的贯彻执行———合法性控制 4、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效率性控制 5、确保既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的贯彻实现———有效性控制 (二)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在实际工作中,即使内部控制十分健全,往往也不可能起着绝对保证的作用,这是由于内部控制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审计人员在应用审查和评价结果时,应对此有充分认识。这些局限性包括:串通舞弊、管理越权、系统暂时失败、控制结构的修订滞后。
(三)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作用 1、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和评价,其对象和目的,就在于内部控制的完善性上。这里所指的完善性,就是指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是否严密。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是否严密是由审计人员对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经过充分的调查后所形成的一个概念。在形成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做大量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工作,因此,通过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调查,就能够明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完善,如不完善,则可以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有利于改进内部控制系统。 2、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指内部控制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其控制作用。内部控制系统是否有效,不在于被审计单位自己的标榜,而在于审计人员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了解、调查、测试后,由审计人员作出结论,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无效,则可通过审计报告予以提出,被审计单位就可根据审计报告中的建议和措施,把无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纠正,变为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3、有利于建立可行的内部控制系统 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除了严密、有效外,还必须可行。可行主要指:一是对于成本而言,即被审计单位所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需要投入的成本,必须小于建立该项内部控制系统后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二是指内部控制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能否正常运行。内部控制是否可行,也不能由被审计单位自己来评价,应由具有客观立场的审计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可行进行评价。因此,通过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与评价,就能为被审计单位指明其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可行,从而使被审计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重新建立或修订内部控制系统,以便其达到可行。
参 考 文 献
1、顾银宽,林钟高.财务危机预警理论与模型探讨[J]
2、财政金融,2004(3)
3、陆静 《审计与理财》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