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三、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思考
内 容 摘 要
汽车正改变着社会形态和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汽车不断进入家庭成为日常交通工具和生存手段,中国是全球最具替力的汽车生产市场和消费大广,中国大地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不仅以其奇美的造型,吸引着国人的眼球,更引起人们的遐想,世界汽车制造业巨头无一例外地抢滩中国市场,在中国汽车产销量迅速扩大的同时,中国汽车后市场的业务领域也迅速扩展,新的营销理念、新的营销手段在冲击和震撼着中国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领域,为适应新的形势需求。特写此范文以供参考。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关键词: 汽车产业 发展状况 形势 挑战 机遇 建议
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首先就是邓小平这个总设计师思维方式的胜利,是他的决策方法论的成功。中国汽车业近几年的飞跃和成长,已确立了自己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这是中国汽车业决策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方法论的成功。这是现代经济学原理的一个典型例证。2000年以来,在投资消费的双重拉动下,我国汽车产业摆脱了长达6年的持续低迷时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1、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加入WTO以来,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我国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活动高潮迭起,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比如,一汽在与天汽联合重组的基础上与丰田汽车公司开展了全面今作;上汽与通用重组了柳州五菱之后,又一起出资收购了山东烟台车身有限公司,东安发动机公司与哈飞汽车公司也实现了合并。与此同时,生产集中度与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在生产集中度上,2002年三厂集中度为48.35%,四厂集中度为58.47%,八厂集中度为77.01%,在市场集中度上,2002年三厂集中度为48.99%,四厂集中度为58.46%,八厂集中度为77.17%。目前,年产销量达100万辆的企业集团正在形成。
2、产销快速增长
2002年汽车产量325.12万辆,同比增长38.49%,汽车销量324.8万辆,同比增长36.65%,2003年汽车产量444.37万辆,同比增长35.2%,汽车销量439.08万辆,同比增长34.21%。2004年上半年汽车产销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较快增长。与此同时,汽车产量达到年产100万辆时用了40年时间,达到年产200万辆用了8年,达到年产300万辆则只用了2年,而达到年产400万辆则仅用了1年。
3、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在汽车产销快速增长的同时,汽车行业的经济效益也大幅度提高。2002年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6465亿元,同比增长30.8%,工业增加值达1544.54亿元,同比增长28.82%,实现利润总额469.83亿元,同比增长72.86%。2003年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9256.64亿元,同比增长36.68%,工业增加值达1998.1亿元,同比增长27.66%,实现利润总额754.56亿元,同比增长54.86%。
4、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世界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大大提高。2003年,我国汽车产业的生产规模已从2001年的世界排名第7位,上升为第4位,今年就将超过德国居世界第3位。在市场规模上,2001年我国汽车销售量排名世界第8位,2003年超过德国排名世界第3位。今年还将超过日本居世界第2位。
二、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发展机遇
一是到2020年我国国民经济要实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须达7.2%,这将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是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汽车生产和消费环境。
三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从而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根据国外的经验,当人均GDP达到500美元时,汽车开始进入家庭,达到1000美元时,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大大加快,由此,汽车市场将进入一个持续快速发展时期,其增长速度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可达2-4,其持续时间将达10年~20年。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未来10多年,我国汽车市场维持年均15%左右的增长速度是有可能的。
四是随着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和国际汽车产业制造基地不断转移,我国已成为跨国汽车公司投资热点,从而可能成为世界新的汽车制造基地。
2、问题和挑战
一是履行WTO承诺,将对我国汽车产业产生深刻影响。(1)降低关税和取消进口配额,将使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大大加强;(2)取消国产化限制,不得限制进口部件总成装车,不得规定散件装车的同时必须引进先进技术等,将使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和国产化政策受到冲击,也为跨国汽车公司迅速扩大在中国的产能,快速引进车型,加强对整车生产的技术控制提供了条件;(3)取消发动机的股比限制,使跨国汽车公司不仅可以拥有发动机的技术,而且可以控股甚至独资生产;(4)取消服务贸易领域的限制,包括整车和零部件的国内销售,进出口和汽车分销服务,汽车分期付款和融资租赁等,跨国汽车公司可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成熟的经验,加强对服务贸易领域的掌控。
二是结构调整任务仍很艰巨 ,虽然近几年我国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全国仍有120家整车生产厂,遍布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产量超过50万辆的企业只有两家,超过10万辆的企业只有8家。产量不足1万辆的企业达95家,其中产量在1000辆以下的企业有70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很艰巨和迫切。
三是随着近几年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又出现了新一轮投资热潮,各类投资主体对汽车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大为高涨。这里既有汽车生产企业本身的大规模投资,也有新进入的民营资本和非汽车产业的国有资本。既有对生产领域的大规划投资,也有对销售领域和汽车后市场(如汽车城)的大规模投资,虽然国家并没有明确把汽车产业列为投资过热的行业,但如果不加强宏观管理,我国汽车产业有可能会出现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加投资风险。
四是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的使用条件面临较大的压力。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能源供应的压力。从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净进口石油7184万吨,2003年达到9100万吨,2004年将达1.2亿吨。目前,我国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达30%以上,据预测,到2010年将达44%,到2020年将达56%~60%。现在,我国机动车的石油消费量占石油总销费量比重为35%左右,到2010年将达43%,2020年将达57%。二是交通的压力。在公路交通方面,矛盾不是很突出。2002年我国的公路里程数已达176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达138万公里,高速公路2.5万公里,平均每辆车所拥有的公路里程数在国际上名列前矛。交通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城市交通,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上。这里既有动态交通的矛盾,又有静态交通的矛盾,即城市道路和停车场的建设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不相适应。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近几年机动车保有量增加较快,而机动车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城市(据估计。80%的小汽车集中在城市使用)的原因,也有我国的城市道路结构和城市规划相对比较落后的原因。三是环保的压力,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目前我国大城市的空气污染已从过去的粉尘污染为主转变为废气污染为主。据国家环保部门的估计,到今年,我国机动车排放对大城市空气污染的分担率将达75%。
三、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在“以市场换技术”总的指导思想下,主要走了合资合作的道路,通过加强与跨国汽车公司的合作,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资金,尽快提高了中国汽车产业的产量、规模和质量,增强了产业竞争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到2002年底,我国汽车产业共建立外商投资企业631家,其中整车及改装企业7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556家。目前我国主要的汽车企业都与国外汽车公司实现了合资,国外主要的汽车公司也都全部进入了中国汽车产业。通过合资合作。迅速改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落后状况,缩短了与世界汽车产业的差距、产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零部件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汽车专业人才;企业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先进的技术标准和经营理念得以引进。可以说,没有合资合作,就不会有今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局面。
但是,跨国汽车资本和技术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会受到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战略的很大影响。同比,要选择今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就必须跟踪和研究跨国汽车公司的在华战略。
今后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应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自主发展提高合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合资合作培育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条件。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合资合作上,继续坚持总量控制,同一家外资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生产同类产品不得超过两家,重点是要提高合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2)继续坚持整车合资生产企业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0%的原则,确保中资享有同等的决策和利润分配权,适当延续合资速度,为中资汽车企业发展留下空间,保证中资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掌控。
(3)促进合资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逐步摆脱对外资母公司的技术依赖。培育中资汽车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建立中资自主发展的舞台。建议对提前达到国家公布的预期排放标准而享有30%消费税返还的优惠,国家应规定必须用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否则将收回。
(4)在合资企业中,坚持产销一体化,整车与发动机一体化的原则,弱化外资在中国的集团化趋势,促进中资汽车企业集团的发展。
(5)完善相关的政策,促使跨国汽车公司推进本地化生产,提高国产化水平。鼓励跨国汽车公司通过资本和技术投入赚钱,而不是通过进口汽车,进口散件,全球采购等贸易方式赚钱。
参 考 文 献:
1、《汽车史话》电子工业出版社
2、《经济法与汽车法规》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大众》电子工业出版社
4、《汽车童话》电子工业出版社
5、《汽车物流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6、《车主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