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国际化的涵义
二、金融会计的国际化趋势
三、会计国际化符合我国银行业的自身利益
1.会计国际化是现代银行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2.会计国际化符合我国银行业的自身利益
四、会计国际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对策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商业银行会计国际化构建良好的环境适应机制
2.提高我国银行业会计标准的制定质量,加快与国际惯例的对接
3.培养精通国际会计实务与会计标准的人才
4.在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中,还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特色
参考文献
内 容 摘 要
会计国际化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日趋受到关注,要求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已经不可避免。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业正进入重大的转折时期。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作为经济领域内的重要分支,其会计国际化行为日益受到关注。及时地总结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与国际上的差距,并缩小差距,与国际接轨, 既为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提供了方便,也为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
会计国际化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关系
随着全球贸易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而与国际接轨也已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 会计国际化的涵义
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
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和资本市场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一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国际经济潮流,任何国家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而谋求自身的较高水准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同样,由于世界各国都加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经济动荡,会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而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自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进会计国际化,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消除“语言”上的障碍和成本,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随着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应用,深刻影响着会计信息技术革命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加速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与之相适应,我国的会计也发生了一系列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92年是局部借鉴国际惯例阶段。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出现了大量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原有的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按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特别是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无法满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方人员会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要求。财政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这一会计制度借鉴了国际惯例,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开端。
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1997年。这一阶段,我国主要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分别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以使外商投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呈报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需要。特别是1993年两则、两制的实行,为中国企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完成了初步转换,并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好的协调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第三阶段,1997年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的经济业务更加复杂,同时我国的证券市场也逐步发展壮大,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些要求,自1997年至今,财政部已发布了十余项具体会计准则。特别是2000年,财政部制定了新的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次深层次的改革,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充分协调,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二、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趋势
会计国际化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这就需要消除各国之间会计的差异,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跨国公司的经济业务。随着近年来跨国银行的大量涌现,各国对跨国银行进行管理的要求亦相应上升。然而,由于跨国银行的经营业务比较复杂,分支机构遍及世界各地,且不同国家的会计处理千差万别,有效管制存在着极大的困难。通过会计的国际化,制定一套统一的会计标准,不仅可以使各国按照统一的标准理解和引导跨国银行的经营活动,而且就跨国银行自身而言,如果各国会计实务相互可比,跨国经营的各分支机构都按照基本相同的会计标准编制财务报告,则有利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对跨国银行内部经营活动的对比、分析和考核。因此,银行会计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三、会计国际化符合我国银行业的自身利益
在银行机构和银行业务跨国发展的今天,银行会计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会计国际化是现银行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对从事国际经营活动的投资者,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职业会计师,审计师等都极为重要。作为一家从事国际经营,参与国外投资的企业固然要了解和熟悉各国的会计标准和实务, 即便是一家并不参与国际活动的银行,也一样需要懂得一些有关各国的会计知识。银行既需要了解国内的有关法律税务,也需要了解国外的法律,规章,关税及筹资业务的会计处理。
2、会计国际化符合我国银行业的自身利益。
根据入世以来承诺;到2006年年底中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而随时间的临近,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加快了改革和步伐。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已于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证交所挂牌上市,中国银行也正积极筹备在香港上市,中国工商银行上市也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中国农业银行正为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进行‘热身’准备。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交通银行已于2005年6月份率先在香港成功上市,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这五家上市公司也正在积极寻求海外上市,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正在积极筹备在国内或在国外上市。随着银行业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也在积极推荐,这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和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会计业务遵循三种不同的会计规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1993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内容主要有:确立了会计要素体系,改会计记帐方法为“借贷记帐法”;建立了资本金核算体系,确立“资产二负债十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平衡公式;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会计稳健性原则,如提取呆帐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坏帐准备金,允许金融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成本与市场孰低法等会计核算方法,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规定对外报表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利润分配表。实现了我国银行会计核算模式的根本转变。2001年的《金融会计制度》,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透明度,而且使会计信息更为真实可靠。使我国银行业会计标淮在会计要素、定义、确认和计量,以及财务报告体系等重大方面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计惯列的一致和协调,使我国银行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为国际资本市场所接受。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会计规范逐渐从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转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银行会计的国际化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四、会计国际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对策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商业银行会计国际化构建良好的环境适应机制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对提高国际竞争力起关键作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是提高竞争力,制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国家正在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依法经营,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提高我国银行业会计标准的制定质量,加快与国际惯例的对策
为规范和引导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降低金融风险,我们一定要树立会计准则及会计管理制度先行的思想,要高瞻远瞩,在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加大银行业的会计准则研究力度,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全面分析我国与西方国家会计环境的差异,充分参考和借鉴国际会计组织和西方国家有关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内容,使我国银行业的会计准则与制度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并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根据我国银行业会计准则及制度的现状,区别对待。对于直接关系到银行业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所需了解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应优先加快制定。
培养精通国际会计实务与会计标准的人才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彻底变革,会计准则的改革和银行智力结构的改善。要实现银行业的会计国际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人才队伍作保证。应该说,银行业的会计国际化对我国来讲需要较长的时间也充满难度,其中能否培育出精通国际会计实务与会计标准的人才事关重要。为了让银行业的广大会计人员理解和掌握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法规体系,使会计法规体系真正得以贯彻实施,有意识地培养国际会计人才或国际会计学者,并据此推进会计教育,强化会计研究应当是极为关键的。为此,商业银行应当确立以金融会计人才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将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在银行内部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4、在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中,还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特色
为适应银行国际化的需要,我们在发展本国会计规范方面需要借鉴国际经验,需要权衡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协调程度和进度上的利弊得失,但更应当清楚地了解和把握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在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上的特殊性及其与国际银行业的差异,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特有的体制上与经营机制上等限制性因素。正是由于这些限制性因素,决定了我国银行业的会计发展不能一味地强调国际化而忽视本国的特色。我们既要保持国际会计准则的通用框架和核心原则,又要满足中国银行业特有的这些要求。
参 考 文 献
1.曲晓辉,《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会计研究》,2003.1.2.王松年,《国际会计前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8.3.冯淑萍,《积极参与 推动协调 为我所用》,《会计研究》,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