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一)会计法规之间的不协调
(二)会计核算资料失真
(三)成本费用失真
(四)资产计价失真
(五)往来款项失真
(六)经营成果失真
三、企业会计失真的原因
四、解决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改革会计管理体制,首先应建立一种必须真实、完整、准确地组织会计核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管理体制。
(二)健全法制,大力贯彻《会计法》,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三)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素质。
五、结束语
内 容 摘 要
企业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行使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正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客观过程及其结果,向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以便于进行科学决策和控制。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必须具备两种主要的质量,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信息的相关性越大,可靠程度越高,越是合乎需要,那就是越于决策有用。并在可靠性中特别强调会计信息反映真实性,即指一项计量或叙述,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应一致或吻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也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会计信息反映真实性的原则。就此而言,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是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成败之关键。但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完全真实性的反映,目前部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企业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行使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正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客观过程及其结果,向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以便于进行科学决策和控制。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必须具备两种主要的质量,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信息的相关性越大,可靠程度越高,越是合乎需要,那就是越于决策有用。并在可靠性中特别强调会计信息反映真实性,即指一项计量或叙述,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应一致或吻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也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会计信息反映真实性的原则。就此而言,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是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成败之关键。但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完全真实性的反映,目前部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指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形不一,准则不可能制定得很完备,只能对企业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留有一定余地,就会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就成为会计政策选择的对象。企业管理当局或财会人员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为私利而编制假帐假表,或虚盈实亏,或假亏实盈,从而使会计信息丧失其真实性,以达到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私设“小金库”或挪用贪污等目的,其主要表现有:
(一)会计法规之间的不协调。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会计法规体系内部钧不协调,必然会增大经营者、会计人员与监管部门、社会公众的“博弈”空间,增加全社会的交易成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1992年11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已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到目前为止,具体会计准则出台了九项,其中六项还只在上市公司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不断涌现,会计准则的缺位使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都会使会计信息产生制度性失真的可能性。
(二)会计核算资料失真,主要是指作为会计信息为载体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失真。会计凭证失真的问题主要出在原始凭证上,如:原始凭证不按规定的要求填写,而是以会计事项为基础,通过夸大或缩小的方式以达到隐匿事实真相为目的;或采取偷梁换柱之法,将公款请客送礼及行贿等作法事项列入合法项目之中;或无中生有、伪造发票、收据,谋取钱财等。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失真除受到会计凭证失真影响外,还大量存在伪造帐簿、虚设会计科目,故意违反制度要求,采取不正当的计量方法,以及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等等。
(三)成本费用失真,主要指采用不正当手段,增加或降低应计列支费用,人为地造成成本增减,最终改变盈亏结局。如:有些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为了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利益,置国家法规制度于不顾,制定“土政策”,用挤占成本的方法要求企业完成某些集资摊派任务;有些企业的领导人和会计人员,为了本单位甚至个人利益,千方百计地在成本上做文章,该提的费用不提或少提,该摊的费用不摊或少摊,最终造成成本计量数据失真。
(四)资产计价失真。主要是指企业资产帐面价值之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占有数。一是目前我国国有资产家底不清,管理混乱,补偿不足,大量资产流失或被吞噬,普遍存在帐实不符现象;二是由于在资产计价过程中,某些环节存在一些主观假定的标准和方法,造成资产计价的伸缩性,是人为的偏差严重脱离客观事实;三是由于过分讲放松及自主,造成企业行为的自主化,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五)往来款项失真。指企业之间相互拖欠,长期不清。如:许多已确认收不回来的债权或付不出去的债务,处于长期挂帐,悬而不决状态,但事实上却不复存在;有些企业会计人员频频更换,交换手段不健全,各种应收款项长期无人问津。
(六)经营成果失真。指企业弄虚作假,钻政策和制度的空子,虚列收入,乱摊乱挤成本,乱列费用,虚盈实亏或少报亏损,或者名为亏损,实为盈利。主要表现在盈利企业乱列乱支,设“小金库”非法获得收益;一些企业隐瞒收入,一达到多留多分的目的;还有的企业明明盈利,却在帐上人为地制造亏损;更有甚者,有些企业行政领导人,事先向财会人员规定利润指标,明目张胆让人虚造利润。
二、企业会计失真的原因
如果把会计视作企业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运作过程可简化为:原始单证输入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人员利用会计劳动资料,按照会计规范,对输入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最终输出会计信息成品,供企业内非会计信息使用者使用,在此过程中,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有四个方面:一为原始单证;二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本身;三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干扰因素——企业管理当局;四为外部社会监督体系
原始单证的真假正误及传递的及时性等主要受制于企业管理当局,虽然它能否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会计人员依据会计规范而作的审查,但在现实生活中,最终决定权不在于会计人员,且有许多原始单证的真假已远非会计人员所能辩识。事实上,有许多记载虚假经济业务的原始单证除企业管理当局和经办人员知道起内容外,其他人很难从形式上审核起合法性 ,所以,原始单证方面的因素可归于企业管理当局。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会计人员、会计规范和会计劳动资料。其中:会计劳动资料普遍比较落后,但未对当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状况构成重大的实质性影响,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因素主要在于会计人员这一会计行为主体方面,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又可分为两种:其一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或工作不认真所致;其二是在企业管理当局这一干扰因素下产生的故意行为。有两种情形:一是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会计人员利用会计规范所给予企业的灵活性选用虽不能如实、准确地反映会计对象,但确有利于实现某种目的的会计政策;二是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或胁迫下,会计人员不遵守会计规范的规定,故意做假帐。社会监督机制是会计信息到达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最后一道关卡。社会监督机制的完善程度和效率如何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具有重大影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较为完善的高效率的这会监督机制及其他因素,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当局不敢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而我国目前社会监督机制还很不健全,且效率不高。这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关键原因之一。
会计信息之所以有如此魅力让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愿意为之以身试法,因为会计信息有着协调利益分配的功能,是利益分配、财富转移的信息基础,是市场经济中履行各种契约的依据。但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构成他们行为的主要动机关键在于他们以身试法的代价小于他们所得到的利益。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个方面:其一我国正处于初创市场经济时期,缺乏完善有力的社会监督机制,以及当前还面临着一个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行政权力常常大于法律以及执法系统的低效率和低权威等形成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实问题;其二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人员以身试法的代价本身确实小于本身所得的利益,他们根本不必心存侥幸,而是放心大胆地做假帐,因为被查出来的可能性不大,即使被查出来了,处罚也不重;更为关键的是,即使被查出来了,罚款了,损失也不一定影响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的个人利益,对国有企业而言,尤其如此。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之症结主要不在于会计规范方面,而在于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以及社会监督机制方面,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差固然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但更为关键的是为谋取不政当利益,达到某种目的,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蓄意做假,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管理当局,另一关键因素是企业外部的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法制规范力度和执法力度很不够。而这两大关键因素的深层原因却在于我国正处在初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三、解决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改革会计管理体制,首先应建立一种必须真实、完整、准确地组织会计核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管理体制。1、有计划地推行股份制,将国有企业改组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形成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机制。2、围绕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如建立健全以适应时控制为中心的内部责任会计;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察和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领报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以防止对有关经济活动处理的随意性;建立总会计师制度,从组织上为发挥会计的反映,控制职能创造条件。3、建立会计信息规范体系。如: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及其附表应包含的会计信息,并进一步规范其形式;从企业会计的角度相对独立地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工作。4、强化企业约束机制,对某些法人及法人代表以企业自主经营权为由将法人置于法制之上,在法律之外自行支配企业经营活动的行为必须坚决制止和纠正。
(二)健全法制,大力贯彻《会计法》,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会计法》是以法律的方式明确规定要保护会计资料的真实性,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会计法》还将会计事务的每一步,包括从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填制、记账方法的运用到会计核算的内容和会计政策的变更、会计报表的产生,均纳入了立法范围,保证会计人员运用正确的会计方法,得出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健全的法制和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是制止和防范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1、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加大有关法律规范的惩罚力量和执法力度,维护其尊严,使之形成一种预防犯罪的威胁力,对严重违反政策法规使会计核算不真实的当事人,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将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关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国家照章征税,按股分红,从而逐渐减少会计信息失真问题。2、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国家除应尽快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外,还应就有关会计信息失真的惩处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为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3、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和权威性。第一,加强对《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还需要对其执法质量施行监督,以约束企业会计行为,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验性和公开性;第二、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尽快建立健全以注册会计师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监督,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第三、强化企业外部监督,财政、税务、审计等职能部门以及社会会计中介机构通力合作,依法对企业加强检查和审计,会计监督,形成一种“打假”合力,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会计领域中严厉“打假”的声势,构成威慑力,对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和屡次违反财经纪律的,应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经济制裁,对有关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是企业钱、财、物的管理者,又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因此,必须强化措施,加强会计队伍的廉政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培养一批"思想领先、业务过硬、技能娴熟、务实高效"的工作高手。这是强化会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长远之计。
总之,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一问题的基本解决,有待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关系的理顺,尤其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强有力的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企业会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因此,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当前所要做的就是,采取强有力措施,遏制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进一步恶化,分析成因,分清主次逐个解决,在治标的同时为治本打基础、创条件。
参 考 文 献
1:会计法
2:企业会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