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计决定执行难的成因…………………………………………………………2
2、审计决定难以执行造成的危害…………………………………………………5
3、解决审计决定执行难的几点对策和建议………………………………………7
内 容 摘 要
摘要:作出审计决定,是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依法作出处理、处罚的具体行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展,绝大部分审计决定得到顺利落实,但全国不少审计机关每年尚有一些审计决定仍然难以顺利落实。本文从审计决定执行难的成因开始论述,阐述了审计决定难执行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了解决审计决定执行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审计决定 执行难 成因 对策
浅论审计决定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做出审计决定,是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后,以审计决定书为载体,对被审计单位违反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做出处理、处罚的具体行为,认真落实审计决定,是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的重要保障,虚心接受、严格执行审计决定,是被审计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法纪、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为、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自我约束机制、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形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审计监督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审计监督力度明显加大,绝大部分审计决定都得到顺利落实。但全国不少审计机关每年尚有一些(有的还是处理、处罚的违纪违规问题比较严重、社会影响面较大的)审计决定仍然难以顺利落实,有的被审计单位甚至将其“束之高阁”,审计决定“执行难”的问题,多年来仍然困扰着审计机关。因此,认真分析审计决定执行难的成因,积极开展对解决审计执行难问题方法的探讨,对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维护财经法纪,树立审计权威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计决定执行难的成因
从现实情况看,审计决定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律法规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是被审计单位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既有审计队伍素质方面的原因,也有审计机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原因,但行业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一)地主保护主义严重,行政干预过多。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做出审计决定,对被审计单位,特别是地方上的重点资金、重点领域、重点部分违反国家财经法纪行为进行处理、惩罚和制裁时,有的地方行业和部分领导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利益关系,只顾行业和部门自身的小集体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四处拉关系、找靠山为其说情,要求暂缓执行审计决定,照顾其单位利益;有的剩至直接插手、干预审计决定的执行工作,阻碍了审计决定的顺利落实。
(二)审计行政强制性措施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约束了审计决定的强制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行为,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依法加收滞纳金或加处罚款;通知财政部门、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核减与应缴纳款项相等金额的预算拨款;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等。但目前实施的这些审计行政强制措施在处置的程序、方式、相关部门单位应负的责任及应履行的职责等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具体操作性不强,使审计机关采取审计行政强制措施难以做到规范,仍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其审计行政强制性措施法律责任过窄,审计决定的落实与不落实、执行与不执行、协助执行与不协助执行,相关部门、单位并没有什么法律责任。
(三)对采取审计行政强制措施工作认识不足而不愿意轻易采取强制性措施。从监督审计决定执行的审计机关自身来说,采取审计行政强制措施的意识不强,恐怕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有的审计人员在落实审计决定的过程中,态度不坚决、不严肃、不认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缴款情况不能及时跟踪执行;有的则是由于审计机关力量不足、经费有限而不愿意费时费力,加大审计成本;有的甚至认为,采取审计行政强制性措施,面子上过不去,,会更加得罪人,怕搞僵关系,因而畏首畏尾难以行使审计行政强制性措施。
(四)被审计单位法规观念淡薄,受部门、单位利益驱动,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特别是一些违纪单位的领导者,法制观念不强,对严格执行审计决定的目的缺乏全面的了解,尽管有能力缴款也不积极上缴,反而认为审计机关做出的审计决定,是在故意“挑刺”、“出难题”、“找岔子”。认为审计机关搞得太认真。因而对审计决定中的各项处理、处罚措施采取软磨硬拖的办法,存在着“拖黄”审计决定的侥幸心理。
(五)有的审计决定对审计处理、处罚意见表述不确切、不规范、口气不坚决,影响了审计处理的法律效力。有的审计机关一般只关心应收缴财政的违纪金额列账,而对被审计单位是否能认识执行其他审计决定很少落实。
(六)部分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尚待提高是审计决定执行难的主要原因。监督被审计单位严格执行审计决定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有更强的原则性、政策性和纪律性,一些审计人员在监督审计决定落实的过程中执法不严,或碍于情面,或迫于种种压力敷衍了事,这样即使审计机关有足够的权威和完善的立法,审计决定也不能落实到实处。
另外,由于一些政策变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审计决定未能得到执行。
二、审计决定难以执行造成的危害
(一)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执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必须运用经济、法律甚至行政手段,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避免和消除市场经济自身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消极因素,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稳步发展。审计监督是加强和改进国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不可少的手段,而审计决定则是审计机关实施这一手段的重要前提。审计决定依法处理、处罚和制裁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问题,有些被审计单位就有可能从局部利益和小集体利益出发,不认真执行审计决定,不仅使违纪问题得不到纠正,而且阻碍了改革措施的贯彻执行。
(二)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化是其基本特征。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计单位违纪行为进行处理、处罚,可以约束被审计单位在法律和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如果被审计单位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得不到及明制止和纠正,势必增加其在经济活动中遵守和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随意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必然导致单位内部财经纪律松弛和管理上的漏洞和弊端,经济活动就会出现“出格”、“越轨”,给各种腐败现象提供可乘之机,助长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三)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家资产的流失。在审计决定处理、处罚的违纪金额中,许多是被审计单位采取种种不正当、不合法手段隐瞒的应缴未缴的财政收入。很显然,这些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经流失而又被审计查出的国家财政资金如不能及时追缴,必将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四)影响了审计权威,削弱了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以及国家有关财政、财经法律法规等对行政机关、国有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其他有关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合理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做出审计决定,这将影响了审计权威,削弱了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的作用。
三、解决审计决定执行难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要加强领导,树立全局观念。要克服审计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仅仅依靠审计机关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把审计决定的落实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思想上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法律意识,坚决、彻底地拆除地方、部门之间的“保护伞”,旗帜鲜明地支持审计机关落实审计决定,排除被审计单位设置的阻力和干扰,为审计机关顺利落实审计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自觉维护国家执法的统一和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和权威。
(二)要进一步完善审计决定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近几年来,审计机关存在的审计决定执行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受到审计决定执行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制约。现有的审计行政强制性措施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相关的法律责任不明晰,对许多在审计决定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无法可依,比如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和其他的经济管理部门不愿意协助、配合审计机关采取审计行政强制措施怎么办等等,造成审计人员束手无策,审计决定执行力度难以加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方面的法规建设,以利于规范审计决定执行工作。特别是单位要对被审计单位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单位责任、个人责任以及相关部门、单位的协助执行责任加以具体规定,以促进和保证审计决定的顺利落实。
(三)加强与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审计机关依法做出审计决定后,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被审计单位无正当理由仍然拒不执行审计决定,审计机关采取审计行政性执行措施,就需要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协助执行。如财政部门对被审计单位采取停止财政拨款、扣缴相应款项;银行机构对被审计单位采取停止银行贷款、冻结银行存款,涉及到违纪责任人处分的则需要依靠纪委监察部门处理等。因此,审计机关应加强与协助强制执行审计决定的各个经济管理、监察部门的工作联系,及时沟通情况,达到共识,避免审计机关“单打独斗”,采取诸如在法院设立审计决定执行室等多种方法,通过在与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密切配合的过程中,形成审计决定执行工作的合力,增强审计执法的威慑力,保障审计行政强制性执行措施的顺利落实,同时,对审计决定执行过程中因政策变化等客观原因而未被执行的审计决定,审计机关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沟通,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措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切实维护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四)积极探索和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认为,讲究落实审计决定的方法,注意执行工作的策略,也是搞好审计决定落实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做出处理、处罚决定,涉及到国家、地方、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审计人员如果不顾环境、条件以硬碰硬,审计决定的执行工作极易陷入僵局,反而增加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事倍功半。因此,审计人员应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执行策略,既要强调法律法规意识方面的说明、教育工作,又要在工作中注意语言、措施方面的恰当,更要研究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财务人员打交道的技巧,尽量减少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的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的发生。
(五)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健全审计决定执行工作内部管理制度。审计决定能否顺利落实,是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审计监督效率的高低和审计机关的形象。审计机关应针对近几年来审计决定执行落实难的问题,注意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制定落实审计决定工作岗位责任制,把落实审计决定的责任制划分到审计小组甚至个人的头上,把审计决定落实率作为评价审计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列为年度公务员考核和评优表模的重要指标,以增强审计人员的执法意识。对到期无正当仍然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机关要敢干和善于运用各种强制执行措施。同时,在工作中注意加强对审计决定落实检查和后续审计,在每个项目审计工作结束后,及时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回访,对未落实审计决定的单位,及早予以纠正和通报,保证审计决定得到落实,促进被审计单位树立接受审计监督的观念。
(六)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在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基础上,要以“三个代表”重要相思为指导,大力加强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执法意识和业务水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严格执法,敢干碰硬。切实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严肃审计纪律和工作作风,不断更新审计人员的执法观念,增强审计人员的政策性、原则性、知识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国家与地方、部门的关系。
总之,认真落实、严肃执行审计决定,对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维护财经法纪,树立审计权威,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合规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作出审计结论的书面文书。
②审计成本:审计过程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费用支出。
参 考 文 献
1、《宪法》 2004年3月台票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修正案 第二章
2、《审计法》 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订 2006年6月1日执行
3、《审计干部审计知识读本》 李金华 2006年6月出版 60—70页
4、《中国审计》 董大胜 2003年第二十期
5、《云南审计》 杨昶 1992年出版
6、《内部审计》 杨树滋 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 1991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