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国际化是我国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是不同利益主权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一种反映
三、从当前的会计国际环境来看,会计国际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四、中国会计国际化只能循序渐进
内 容 摘 要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求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会计科学与会计实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会计活动已经超越了国界,现代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了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的这种共同属性称之为会计的国际化。而会计的国家化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会计科学和会计实务区别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属性。本文就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会计的国家化和国际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问题进行探讨。
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
一、会计国际化是我国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1.会计国际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及会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已渐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在同世界各国经济交往之中,由于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差悬殊,从而使不少经济往来受到严重限制。在此以吸收外方投资为例,国外的投资者在向中国企业进行投资前,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了解,唯一可以依据的便是财务报告。而我国企业的一些会计资料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使国外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无法理解,结果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不能付诸实施,从而使我国丧失了吸收外资的好机遇。另外,随着国际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我国会计制度本身也暴露出了很多新问题。如涉外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如何编制,我国与世界各国外汇收支如何核算等,确定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或方法,才便于各国的经济交往。
2.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
当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国际贸易总额已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5%,国际贸易已成为促进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国的经济要得到长足的发展,也必须积极地进行广泛的国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和贸易伙伴之间需要了解对方的经济法规和管理制度。但由于中国会计制度、会计报表等资料与国际会计惯例存在着差距,无法提供可比的会计信息,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实现中国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3.会计国际化是适应跨国公司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业务迅速增加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异军突起。跨国公司是一种超越国界,在世界各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大型企业集团。在会计上,要求处于不同国家的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都要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会计信息,以利于公司内部各国之间对比分析,业绩考核,投资评价。而我国与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必然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比性,因此,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出现迫切要求会计处理趋于国际化。
二、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是不同利益主权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一种反映
会计国家化和国际化这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根源,其实质是不同利益主权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一种反映。
会计的国家化阻碍了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我们能明显地发现会计的国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会计的国家虽然会计师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会计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国际特色的历史,但综观差异阻碍了会计的国际化。从会计发展的历史看,会计的国家差异客观存在,在20世纪初,会计发达国家主要集中于欧美,虽然它们在经济、政治、民族、宗教、文化上有诸多相近之处,依然被会计界分成美国模式、英国模式、欧洲模式。不同的社会环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会计规范,而不同国别的社会环境又促成会计的不同步发展。
①法律差异。一国的法律结构划定了企业经营活动的空间和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法律规范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经营行为,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企业信息反映方式的重要手段,不能不受到法律的限制。
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计准则是经济活动的产物,为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相应的会计准则有效性和完善性也就不同。
③宏观经济政策的差异。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调节经济生活而采取的一些政策性措施,以达到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特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必然会对会计准则有明显的影响。
从国际会计的近期协调来看,会计国际化的进程的推进是靠各独立主权国家采取协调的方法来实现的。目前承担该项任务的主要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由于国际会计协调的背后是各独立主权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较量。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一任务的完成是极为艰难的。
2.会计国际化削弱了会计的国家化
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就如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尽管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无时不受国家化的阻碍,但同时会计国际化也对会计国家化造成巨大冲击。会计国家化日益被削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地位和权威性不断提高。首先,当一个国家的会计组织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研究过的同一会计问题进行研究时,国际会计委员会有权参加,以防止研究结果不一致;其次,在没有制定会计准则的国家,国际会计委员会的准则可以作为这些国家的会计准则;再次,国际会计准则中包括的基本原则和概念,可以作为一些国家制定自己的会计准则的基础。可见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正逐步使会计国家化的特征变得模糊,而形成一套可为世界各国所共同采用的国际会计准则却变得愈来愈明显。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矛盾,使两者尽可能达到统一,以便使会计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从当前的会计国际环境来看,会计国际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1.正确理解会计国际化与会计国家化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态度
应当承认,会计发展中国际化与国家化相互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要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各独立主权国仍然存在,这对矛盾将永远不会消失。但从现在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会计国家化将服从于国际化,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合理保护会计国家化和大力发展会计国际化的正确态度。具体而言,就是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①国际化的努力方向是求大同存小异;
②国际化与地区化要相结合;
③依靠国际会计组织的权威性;
④统一性与灵活性并存;
⑤先易后难逐步协调和统一。
2.各国应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
首先,积极参与全球性或地区性的会计职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利用国际讲坛介绍本国会计,使国际会计组织的决议中包括适应本国情况的内容,实现双向协调。
其次,各国应建立专门的国际会计和国际比较会计的研究机构。这样做的目的是增进交流,取长补短,寻找差异,择优弃劣,最终实现求大同存小异。
最后,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惯例,以务实的态度避免不必要的差异,取得最大程度协调。
我国会计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国际会计协调的过程。国际会计协调的道路相当遥远,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并非面对个别的几个国家,而是广泛地面对处于不同地域的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发达程度的各种类型的国家,所以不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尽管发达国家的会计领域广阔,会计准则比较健全、完善,有许多的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中国会计国际化只能循序渐进
1.中国会计国际化目标定位。
确定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目标应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考虑,从长远来看,中国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将中国会计完全无条件地融入世界会计的发展轨道,中国与世界各国采用共同的国际会计准则,会计信息实现全球间标准化和通用化。从近期来看,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目标就是在充分考虑中西方会计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保持中国会计特色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关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逐渐缩小中国会计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差异。推进中国会计准则在大多数重要方面符合国际会计惯例,提高中国企业尤其是公司制企业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减少和逐步消除外国投资者对中国会计报表的误解,为中国企业面向海外筹资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2.处理好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矛盾。
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由于各国环境的差异,会计的全球统一化、标准化也很难实现,因此,会计国际化与国家特色并存将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也正是国际会计协调的主题,我们只有承认会计的国家化,才能更好地与国际会计相协调,促使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3.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
会计准则国际化作为会计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加快其进程必能促进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笔者认为首先应尽快颁布实施具体会计准则,建立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上应①区别会计利润与税务利润,建立企业税务会计体系;②计提准备金,以保证国有资产和所有者权益;③改革“T”型报告格式而代之以国际上更流行的报告式;④建立会计信息披露的专门准则等。
参 考 文 献
崔秀梅,《基于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策略选择》,《生产力研究》2007年19期
龚兴隆、周斌,《关于处理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关系的几点思考》,《会计之友》2002年10期
《浅议中国会计国际化》,河南财会网,2003年9月
陈轲、凌飞,《试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辩证关系》,《财会月刊》,1997年第9期
蒋平、高剑,《从当前我国会计环境看会计国际化》,《当代经济》,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