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摘 要
从我国的“入世”承诺来看,“入世”五年内我国将从机构设置、地域限制、业务范围等方面逐渐给予外资金融机构完全的市场准入资格,在机构设置上,将允许外资银行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并且外资银行营业许可的获得不受经济是否需要、当地市场是否饱和等限制,只要经营是安全的、风险是适度的,就可以获得经营权;在地域上,从最初开放沿海城市逐步向内地推进;在业务范围上,从只允许经营外币业务逐渐扩大到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可以接受所有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和经营所有资金汇划及担保承兑业务。
中国加入WTO的中美双边协议中,金融业的开放是协议中最重要的焦点问题之一。作为银行业会计信息加工、处理与应用的会计核算体系,如何将反映银行自身业务功能、服务内容、资金实力、经营成果和管理水平的会计信息展示给社会公众,取得社会公众的信赖与支持,增强银行的竞争实力,迎接来自WTO的挑战,是银行会计核算体系面临WTO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银行业目前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会计电算化应用范围狭窄,在应用上远远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大多还是手工方式的模拟。会计信息资料处理手段落后,还不能完全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报表数据,汇总行不能及时掌握全行业务运行动态和经营成果。清算速度慢,时效性差,影响了银行对社会的服务质量与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形象。会计科目设置陈旧、落后,没有按银行经营管理要求对反映银行经营对象的会计科目进行适应性调整。会计信息可加工性差,主要来源于一级科目所核算的业务内容。银行集中处理帐务的能力差,主要是机构设置情况和通讯基础设状况制约着银行对会计信息的集中处理。 对相关会计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差,涉及会计信息的相关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缺乏合理的机制生成大量的信息并有效地传递。现代化银行业务的会计核算体系要求:硬环境上,达到电算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水平;操作上,要求安全、准确、高效、实用。为此需要着重在核算工具以及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上对当前我国银行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就如何建立现代化的银行会计核算体系,迎接WTO的挑战,谈一些看法。【关键词】银行会计核算体系 存在问题 总体设想 管理维护
WTO与我国银行会计核算体系
一、当前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电算化应用范围狭窄。目前我国银行大部分会计机构都实现了电算化,但其在应用上远远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大多还是手工方式的模拟。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主要用来进行会计记帐和科目、帐户的查询、核对,编报部分业务会计报表,而大部分业务会计报表和统一会计报表、帐簿的登记以及业务发展趋势的分析,仍主要依靠人工来完成。另外,会计核算系统与信息统计系统未能实现数据共享,知项业务数据统计分析资料仍需人工处理,不仅处理速度慢,而且环节多,工作量大,没有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达到自理会计信息方便、快捷的目的。 2、会计信息资料处理手段落后。目前,各基层行大部分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资料的处理,仍由手工完成,还不能完全由计算机根据有关帐户核算内容、数据变化自动生成报表数据。会计信息资料的报表方式,仍停留在人工传递纸式文件和磁介质文件上,没有依靠方便、快捷的网络报送方式。汇总行对会计信息的处理,还需手工加工、汇总并分析,时间上少则两三日,多则月余,不能及时掌握全行业务运行动态和经营成果。 3、清算速度慢,时效性差。目前,各经办行与代理行间异地、同城代理收付业务的信息传递,还主要依靠邮局、电报局、人民银行交换部门进行,不仅传递环节多,速度慢,而且会计处理手段落后。不同机构之间资金划拨的清算速度少则两日多则一周,压单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影响银行对社会的服务质量与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形象,也影响着银行会计核算所反映的全部经济业务,并且由于发生往来业务的双方入帐时间不同,不仅给银行间会计对帐带来了困难,而且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作案时机。 4、会计科目设置陈旧、落后。现行银行会计科目在设置上依然带有行政管理和行业色彩,并没有按银行经营管理要求对反映银行经营对象的会计科目进行适应性调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在兼顾国家、企业、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从根本上上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会计核算系统作为反映银行经营目标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加工系统,以反映银行经营对象、经营方式为准则,体现银行的经营目标和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特性。而作为会计核算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科目,也应按银行经营目标作出适应性调整。 5、会计信息可加工性差。会计资料中,原始数据是反映银行经济活动最基本的信息资料,是银行登记各类帐簿、编报报表、进行会计分析的重要依据。目前,银行会计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一级科目所核算的业务内容。银行的二级科目设置很少,根本没有三级科目。许多帐簿、报表内容没有可供准确提取的对应科目,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加工处理要求。会计科目所核算的内容,该细分的没有细分,该汇总的没有汇总。大部分帐簿还要由手工登记,会计报表及分析资料也要手工汇总、分类、填报并进行相关业务分析,不公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很难提供优质的会计信息资料。 6、银行集中处理帐务的能力差。对于作为拥有多个分支机构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能够及时准确地汇集全辖会计信息并进行集中处理,提供反映全辖经营情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资料,对于加强集约化经营管理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国银行机构设置情况和通讯基础设状况制约着银行对会计信息的集中处理。而且,由于分级核算、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更增加了商业银行对帐务进行集中处理的难度。 7、对相关会计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差。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涉及会计信息的相关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缺乏合理的机制生成大量的信息并有效地传递,较差的相关会计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决策的相关性。如在分类汇总信息进行主观判断时,有时会将一些项目归并其实并不适合的类别,而当项目仍然难以归入某种类别时,常常拒绝完全将其包含进预先设定的类别内,如人力资源就不完全在会计报表中反映。所有这些人为地分类和汇总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影响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况且会计信息并不对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等情况加以反映,无法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二、中国银行业建立挑战WTO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总体设想 现代化银行业务的会计核算体系要求:硬环境上,达到电算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水平;操作上,要求安全、准确、高效、实用。为此需要着重在核算工具以及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上对当前我国银行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迎接来自WTO的挑战。 1、完善会计核算工具⑴制订规范、统一的记帐凭证。银行帐务的合法性、规范性是现代化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规范票据行为和银行结算行为,使票据行为人和银行有了法律依据。但就银行自制的内部记帐凭证而言,目前仍比较分散、不统一,不便于帐务的处理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尽快予以规范、统一。⑵建立完善适用的会计帐簿。商业银行帐簿设置和管理,要做到规范、整齐,便于保管。各种帐簿不仅可以由计算机打印出来,而且还可贮存于盘片上进行保管,充分发挥电算化优势,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量。⑶开发计算机可读的印鉴。商业银行业务处理的发展方向是网络化,无纸化。而目前大部分银行没有利用计算机鉴别签名或印章,进行票据行为的合法性审查,不利于银行业务的发展和会计核算效率的提高。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发数码、磁条或类似计算机可以读写的印鉴,并赋于其法律效力,逐步创造条件实现银行业务的无纸化、网络化,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效率。
⑷会计科目的设置应符合编报报表、登记帐簿的要求,使各种会计报表、帐簿都有相对应的一级科目、二级科目,甚至三级科目。设置具有统一性唯一性的银行帐号。如异地汇划款项按所涉及的科目,开立明细帐户,并且统一开立帐户的方法、位数,使异地清算往来信息通过电脑清算网络自动传递并进行自动处理。对各分支机构的客户存款帐号应保持统一性和唯一性,便于系统通过帐辨别客户的开户银行并自动入帐。 2、改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硬件环境⑴建立集中式或分步式计算机网络处理中心,集中处理各类会计数据。可根据业务量大小、网点多少、上机业务情况等决定中央处理机的种类和型号,及与其配套的外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各种附属设备的功率和数量,在数据繁多而集中的行可配备大型数据处理机,集中处理辖内各分支机构的会计数据。⑵配备必要的计算机设备。各行辖内的办事处、储蓄所等都要配备必要的微机设备,包括终端控制机、键盘、显示器、打印设备及与此配套的其他附属设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手工操作,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差错。对新成立的营业机构可将电算化设备是否到位作为其开业的基础条件。⑶在各营业网点和信息处理中心之间,建立安全畅通的电子通迅网络并配备相应的通信设施,如调制解调器(MODEM)、电话线或光纤电缆、超短波或微波等有线、无线通信设备。建立同城、异地资金清算和管理信息的高速公路,做到及时、安全、有效地传送资金收付往来清算信息,加快资金清算速度,并及时汇总全辖的会计信息。同时将本行的电脑通讯网络与中央银行或其他代理行的收付清算网络相连接,集中清算同城代理行间的业务,及时传递和处理与中央银行和代理行之间发生的代理收付业务。⑷购置先进的电子服务设备,如自动付款机(CD)、自动柜员机(ATM)、销售点终端机(POS)、电话银行(Home Bank)等。 3、开发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并做到各系统相互兼容。⑴开发适用于各种业务处理的应用程序,如会计业务处理应用系统、储蓄业务处理应用系统、联行业务处理应用系统、同城票据交换业务处理应用系统、综合业务处理应用系统、国内通存通兑处理应用系统以及自动付款机、销售点终端、电话银行、信用卡业务、外汇买卖处理系统等。这些应用系统的开发可根据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由软件人员编程来实现。⑵做到会计核算系统与会计信息统计系统兼容。会计核算系统与会计信息统计系统共用一个基础数据库,在完成各业务核算的同时也完成会计信息统计资料的收集。这就是说,会计核算人员同时也是会计信息统计资料的收集人员,会计核算业务与会计信息统计相结合,可以减少会计信息收集的中间环节,缩短信息收集时间,避免重复的信息收集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加快会计信息资料的处理速度。⑶增强会计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能力。促进主算机模拟手工支持和科技支持转变,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能力。会计信息资料处理系统可根据各级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对会计数据进行统计分类,形成统计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根据需要设置饼形图、直方图、曲线图等,进行进行形象分析和趋势分析,为银行、企业和社会公众提高信息服务。 4、增强会计核算延伸服务功能,实现会计信息资料网络共享。⑴实现会计信息网络化。面对WTO的挑战,我国银行会计信息资料的开放性、网络化发展成为必然。银行通过互联网(Internet)利用外联的服务器,发布银行经营信息,经营成果,取得关于市场份额、客户满意程度等其他相关资料,开设网上银行,将银行会计结算、清算服务延伸至每一个家庭。银行各个部门可以通过局域网及时了解本行财务信息,便于利用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各类经济事项特征进行业务经营内容描述。⑵加快会计信息网络化建设,促进银行适时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适时进行会计信息处理。会计信息的网络化,可适时将银行存、贷款变化,不良资产变化等银行经营情况,通过会计核算核算系统将其传输到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并由此向银行内部发布,增进员工对本行经营项目的了解,激发员工参与银行经营的热情,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互联网将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包含的金融新品种和银行新业务的核算办法向社会公众发布,便于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本行的经营服务内容,促进新业务的开展。⑶提高会计信息服务功能,增强银行竞争能力。银行作为计算机网络信息使用者,可以直接与客户对外的服务器或PC机连接,通过银行提供的动态数据库及数据处理工具,按照服务对象,根据字段内容进行汇总归集、分析,提供客户认为有价值的会计信息。网上客户可方便地选择自已所需要的信息种类、数量和质量,而不用通过问询等其他传统方式取得所需信息资料,降低客户购买总成本,提高银行竞争能力。 三、银行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银行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与其它管理系统相比,具有特殊性,要求其系统功能更为完整,而且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优良的稳定性和兼容性。 1、安全性。软件系统在开发时应采用数据加密处理、核验码的使用、操作系统的实时记录等安全性保护措施。在会计核算系统中,会计信息的处理要把好输机关和联行、代理行往来信息的发送关,要有一套严密的程序开发与维护分离办法以及密码管理办法和开机、关机办法,防止银行内部差错、事故的发生。对网络服务器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的管理,还要建立有自我防护能力极强的防火墙,防止网络黑客等不法分子的袭击,保证系统的安全。 2、可靠性。要求在每一项业务程序投入使用前,对数据文件进行正确性、完整性和逻辑性检验。在投入使用后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程序的模拟检验,包括用户选择项目、输入数据等机器自我认定和机器自动核验,确保数值、逻辑关系绝对可靠。 3、连续性。会计核算业务的应用软件,在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领域扩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银行每一次完善和更新会计核算应用软件,都不能影响上期已运行的数据,要保持会计帐务本期数据与上期数据的连续,使程序的更新在不影响正常业务开展的情况下得以顺利实现。 4、兼容性。银行会计核算系统是银行各项业务的主系统,其他信息统计系统等业务处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要做到新、旧软件衔接,并做到与会计核算系统软件兼容,以利于银行对会计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处理。 总之,面对来自WTO的挑战,建立和完善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银行会计核算体系至少应具备三个内容:一是自动化的资金收付清算系统,解决信息传递问题;二是自动化的会计核算信息综合加工处理系统,解决会计数据的可加工性问题;三是会计信息市场披露系统,解决会计信息的开放性和网络化问题。
资 料 来 源
主要参考文献:
1、《金融会计》2003年合订本;
2、《新金融》2003年第10、11、12期;
3、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讲解》;
4、梁英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释论》;
5、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支付结算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