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金融风险的现实情况和基本估计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金融风险
从国际方面看我国的金融风险
基本估计
二、金融风险的本质决定了必须对其加以防范和化解
风险的本质
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要略
防范金融风险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1)金融改革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2)金融开放与金融管理的关系
(3)金融的自由化和金融监管的关系
面对金融风险要完善多行业、多层金融预警体系,甚至向国家行政机关、刑事司法部门延伸
深化改革,完善体制
提升预警,及时控制
区别对待,分类处理
打击犯罪,抑制道德风险
内 容 摘 要
金融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国加入WTO,开放金融市场已成为必然趋势,但面对入世之后金融的逐步放开,如果我们不深化金融体制政策,金融安全已是日趋重要和复杂,如何认识中国的金融风险并加有效防范和化解,已成为迫在眉睫之事。因此,只有建立和制订稳定市场,防范风险的政策和措施,建立高效稳定的市场体系。中国不仅会产生局部性、地方性金融风险金融风险,而且会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系统性风险威胁,如何认识中国的金融风险并加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已成为迫在眉睫之事。因而,中国只有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安全体系,才能从经济心脏的角度确保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能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安全体系,决定着中国能否有效防范和化解日益扩大的金融风险,决定着中国能否真正建立市场经济,真正拥有自己的健康安全和顺利发展的金融未来,经济未来。也关系到改革开放能否全面成功,以及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防范风险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建立高效稳定的金融市场体系。
关键词:金融风险 经营风险 道德风险 金融稳定
金融监管 金融犯罪
浅议我国的金融风险及其防范
二十多年的金融改革,在推进金融市场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金融风险的增加和扩大。虽然居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我国至今未发生大的金融危机,但面对入世之后金融的逐步放开,金融安全已是日趋重要和复杂,如何认识中国的金融风险并加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已成为迫在眉睫之事。
一、中国金融风险的现实情况和基本估计
由于国有银行改革的滞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偏高,金融法规仍不健全,金融监管的水平能力较差,致使我国金融风险增大。
(一)从国内情况看我国金融风险
1、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主要面临三大风险。一是机构隐患大。中国金融体系引导资本顺利流向生产领域的推动力和监管功能力较差,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最大缺陷,也是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国有银行占有80%的总信贷资金。吸引了75%的居民储蓄,却只创造不足30%的工业总产值。二是不良资产率高。受国企经营不善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处于高位状态,25%左右的呆帐以及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改革方案,从整体上加大了风险。三是资本充足率低,赢利水平更低。中国大部分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较少,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管理不善,经营风险难以避免。
2、金融市场不规范,金融犯罪数量增多。由于金融市场本身的极不规范,导致对市场主体缺乏严格的约束,只要有利可图,金融犯罪就可能产生和加剧。如上海的金融犯罪率案件平均每年以4.8%的比例递增,案件总量仅资次于合同诈骗犯罪。金融犯罪的持续多发以及犯罪手段的日超复杂,其危害结果不单是巨大的财务损失,而是在向深度延伸和扩大的同时,对银行的信誉、银行与企业的合作诚信、社会及经济秩序的稳定都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害。
3、国有企业景况不佳,逃废银行债务严重。在我国,国有企业有无限的借贷需求,却没有偿还能力,在给金融机构造成巨额的不良资产、出现大量的呆帐、滞帐和坏帐的同时,也使金融服务行业失去了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和创利的真正来源。只要国企不彻底改革,其效益不提高,债转股消除不良贷款的速度就将继续远远低于新增不良贷款速度。而当国有银行演变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时,金融改革的深化只能免谈,金融风险无从消除。
4、巨大的债务余额和还本付息额,增大了我国金融和整个经济的脆弱性,到2002年我国的外债余额达到1700亿美元,外债中短期债务极易发生逃逸或抽回。虽还债压力大,但有的地方和企业却不考虑债务的效益,可行性和安全性还继续大肆借债,从而隐藏了巨大的危险。
5、金融机构运作不规范,金融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有些金融机构自身信贷资金运动规律,重发展、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牟利、轻信誉,作假帐或搞两本帐,帐外帐,也是形成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
(二)从国际方面看我国的金融风险
1、国际游资正等待中国金融市场的完全开放,以进入中国可牟取暴利场所,进行最不负责任的投机活动。国际游资是一种干扰性、破坏性极强的有害资本,是最典型的唯利是图资金,只要有利可图,就要投机造市。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处于逐步开放之中,既不成熟也不严密,是国际游资待选的最佳场所,也是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较大潜在风险。
2、国外金融机构大量进入中国,目前外国的独资银行、合作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大量进军中国,从各个方面与中国金融机构展开竞争,这种竞争的势头与压力正在增加和扩大。中国金融机构面临这种严峻挑战之下,能否守得住自己的市场,控制本国的金融生活,正变成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
3、国际金融诈骗日益猖獗,国际黑社会洗钱活动日益广泛而隐蔽。特别是一些国家利用金融手段破坏别国经济和政治的目地等,造成了严重的金融威胁,这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国际金融犯罪行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都有直接的破坏作用。
4、生产国际化,经营国际化,贸易国际化,使中国经济日渐按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运行。其结果就是使中国经济很容易受世界经济的影响,易造成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引起中国经济的不稳定或动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日益临进,这种潜在的危险也日益逼进。
(三)基本估计 根据以上情况看,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既有体制性的又有市场经营性风险,如果我们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采取有力的金融监管措施,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中国不仅会产生局部性地方性金融风险,而且会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威胁。由于经济发展快一些,相对金融风险就多一些,因而,中国只有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安全体系,才能从经济心脏的角度确保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因为,能否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安全体系,决定着中国能否有效防范和化解日益扩大的金融风险;决定着中国能否真正建立市场经济,真正拥有自己的健康安全和顺利发展的金融未来,经济未来,当然也关系到改革开放能否全面成功,以及社会稳定政治稳定。
二、金融风险的本质决定了必须对其加以防范和化解
(一)风险的本质
通常而言,风险就是潜在的危险。金融风险就是潜在蝗金融危险或危机。因金融是经济的心脏,可以说金融风险就是金融运营过程中,由于金融环境和金融内部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金融运动偏向越轨、停滞中止、挫断裂损的破坏,并引起经济乃至社会和政治动荡的潜在危险。金融风险本质在于,它是一种极具穿透性,破坏力的特殊和潜在的经济风暴,是金融运行中不确定因素引发而成的逆境状态和危机状态,不仅是金融本身和经济本身的问题,而且是更具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大事。虽然风险似乎总是出乎意料地积聚和爆发,并使人们措手不及,防不胜防,然而,金融风险并非不能加以防范,而是完全可以认识、预测和把握的。由于现代生活的广度、深度和复杂性,已促使人们能够理性的认识风险并对其加以防范和化解。
(二)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要略
我国金融风险是长期各种矛盾积累而形成的,要化解也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而防范则是经常性的。从当前讲,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必须走综合治理之路。
1、防范金融风险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1)金融改革与金融稳定的关系。金融改革是深层次,核心的经济改革,对于增强我国金融的活力和整个经济的发展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要认识到,改革的过快或欠周全,则会出现混乱,引起震荡,对金融稳定、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都是一个明显的威胁。因此,只有把金融改革的最大步伐限定在确保金融安全的界限之下,才是可行的。
(2)金融开放与金融管理的关系。加入WTO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步骤。一方面,它要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另一方面则要提高监管水平,而且是在符合国际市场规则之下。因此,能否处理好开放与管制的关系,将直接决定是否形成现实风险或重要隐患。如1929—1933年的大危机,就是国内金融开放过渡引发的后果,致使美国直到20世纪末也不敢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泰国1997年金融危机也是过渡开放的结果。中国至今未发生大的金融动荡,也得于没有大规模的向国际游资开放。然而,在开放速度加快的今天,仅靠封闭来挡住国际游资已不可能,开放的同时如何加强管制则是首选。若不加强对国内游资的引导,对国际游资的限制和监管,金融将会失控,危机则会暴发,只有在对金融风险长期而全面的防范制约下,才能应对伴随开放而来的挑战。
(3)金融的自由化和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的自由化是八十年代兴起的国际金融发展浪潮,它以完全开放、不受监管和约束为核心,要求金融业能够最快地最大限度的牟利,但事实也证明,它是国际金融风险连续频繁发生的罪魁祸首。因而,金融自由化必须受到约束,金融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受到监督管理,并规范起来。以此同时,对金融的监督和约束又不能抑制金融的必要发展。
处理好以上关系,有利于在宏观上根据金融的形势和走向,确保金融健康运行,确保不发生结构性、政策性、全局性的金融风险。
2、面对金融风险要改变原有的“消防队”式的金融管理体系“防火墙”式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现备,完善多行业,多层次金融预警体系,甚至向国家行政机关,刑事司法部门延伸。要通过建立一系列颇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市场风险防范体制和机制,使金融有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依托,通过各种风险防范机制作用来优化和完善金融市场,赋予金融运营一个健康良好的金融市场,治理产生大量金融风险的不良内因,从而消除风险。
3、深化改革、完善体制。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商行银行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严密的授权授信制度。同时加强监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并监督和评价其执行效果。
4、提升预警、及时控制。金融监管当局要及时,准确判断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及深度,通过对监管对象的劝导和实施强制措施,防止风险的扩大和恶化。同时,金融机构自身的应按负债比例管理的基本要求,围绕“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建立内部风险预警系统,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采取补救措施,消除隐患。
5、区别对待,分类处理。不同的机构,风险构成不一样。同一类机构,风险程度也不一样。为此,要在实施金融机构风险普查基础上,对各类金融机构的预期和总体风险进行具体分析与判断,针对不同成因,不同风险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对非金融机构从事非法金融活动所面临的风险,要实行清理、整顿或取缔。
6、打击犯罪,抑制道德风险。金融风险的发生,尤其是严重风险,往往都与当事人强烈的个人利益冲动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打击金融机构内部渎职、失职,监守自盗,外部骗贷骗息等金融犯罪行为,抑制道德风险,努力清收资产,减少资产损失。
显然,庞大、繁重的金融风险与化解决不是某一行政部门甚至某一金融机构所能承担和实现的,而必须是政府从整体上发挥最佳治国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以中央银行、外汇管理局、证卷委、证监会等为主体,结合计划、经贸、财政、审计、监察、公安、司法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并实施具体的风险防范化解的计划策略及制度,形成对金融风险处变不惊,从容有度的机制,以此堵塞所有的风险源泉和漏洞,创造出安全有利的无风险金融营运,而这是化解金融风险最高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银行客户经理实务》,许琨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ISBI7-222-03031-X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法律实务》,刘星照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昆明
3、《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控制与自律监管》,赵开元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ISBN7-5017-4427-0/F-3376
4、《企业会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ISBIV7-5058-2450-3
5、《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教材》编写组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 ISBIV7-5058-1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