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业单位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建议
三、结语
内 容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各项改革的积极推进。虽然事业单位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在成本控制这个微观层面上,尚存在成本居高不下、控制薄弱、效益低下、管理不善等弊端。全文结合当前事业单位实际,就其在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为深化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思考。全文通过对当前事业单位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希望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达到对事业单位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这对于改善事业单位管理工作,提高我国事业效率和效益,激活事业单位经济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
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或积累资本)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
一、事业单位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成本管理方面的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以及供给型财政体制的影响,各项事业基本由政府包办,财政基本是主要或唯一的资金供应者,事业单位成为政府很典型的附属物。事业单位低效运行,不计成本,不计效益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使得事业单位职工缺乏成本管理方面的意识。一方面,一些事业单位管理者甚至财务人员对于是否需要进行成本核算本身也抱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事业单位不同于私企,不必要应对市场竞争,有国家罩着,并不需要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多此一举;另一方面,全员成本控制意识淡漠,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事业单位上级和财务部门负责。这种不注重成本控制、没有危机感的现象,导致事业单位损失浪费严重。
2、内部会计核算体系有漏洞
内部会计核算体系漏洞主要体现在资产核算方式、会计核算及成本核算三个方面。
首先是资产核算方式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固定资产方面,在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这意味着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怎么样核算没有详细规定,容易存在很多问题:(1)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况。(2)成本不包括折旧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不完整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事业支出——设置购置费(专用基础——修购基金)等科目,这样核算就会直接虚增事业成本;二是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有效反映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其次是会计核算基础问题,《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按准则规定,大型事业单位采取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常常存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打个比方:事业单位的房屋修缮费用,不是年年都发生,在发生修缮费用的年度,支出增大,造成当年结余减少。这就容易造成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了。
最后是成本核算的问题,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不易区分,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二、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建议
1、加强失业单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首先要根据内部控制的内容确定关键控制点,抓住关键的控制点去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因为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受到效益成本原则的制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只能抓住关键的控制点才能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关键的控制点是指业务流程和单位经济活动中那些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只要找到关键的控制点,事业单位即可从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和程序控制等方面设计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所谓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就是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所谓授权批准控制,就是要求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所谓程序控制,就是根据工作流程中各关键控制点,明确各环节相关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等。下面根据以上所说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容,谈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
2、健全各项制度。定额管理制度,单位在进行成本核算之前都有一个收支标准,可以是历史标准、理想标准等,我们都必须按标准执行,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突破的,并且应对执行后的实际情况作一个汇报总结;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每月、每季、年末进行实地盘存制并对结果进行进行处理;单位内部计划价格制度,单位在进行材料、存货等的购进或销售时可采用计划价格制度并于每月月末进行成本差异分摊;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等。
3、管理者的成本核算意识。作为管理者首先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意识观,然后正确去操作,若没有此意识,就谈不上进行成本核算,这也是成本核算的前提。管理者应不断的学习和参加培训,来提高成本核算的意识、方法等。
4、固定资产成本核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应按企业会计准则计提折旧,而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计提折旧,那么固定资产达到报废期限的更新换代怎样处理?收费标准怎么制订?成本能否收回?都是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则必须结合事业单位实际和吸取企业相关经验及参照相关法规制定出一个可行的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方法。
5、存货及材料采购成本核算。部分事业单位对存货及材料的采购未进行成本核算并不善于管理,出现寅吃卯粮、拆了东墙补西墙,使单位严重恶性循环。只有对存货及材料采购成本进行成本核算,建立正确的补偿机制和良性运行模式,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6、销售成本核算。部分事业单位未进行销售成本核算,平时及考核时报表上是盈利,而在问题出现时则是问题多多。因此每个月都必须做好销售成本的核算,做到实事求是。
7、无形资产成本的摊销和修理费用的摊销。购入无形资产应从购入当月按使用年限进行摊销计入成本;修理费用可采取计提或在两次大修理期间摊销。
8、培养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
成本意识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普遍影响人的行为。而人的活动在成本发生的各个阶段占主导地位,其中,员工的成本意识和主动参与降低成本活动的积极性,对成本影响最大。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成本控制时,需要全体职工的共同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成本控制目标。
9、健全建立内部成本核算制度
事业单位引入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单位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单位营利能力的大小和竞争能力的强弱,财务部门自身拥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运用财务管理分析方法,从项目的设计到实施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入手,把成本浪费制止在源头,实现成本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我认为事业单位应在不违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在其内部推行一套符合其实际的内部成本核算制度。
三、结语
由于各事业单位财务数据的保密性,其数据的取得很困难,所以,本文很多方面都是借鉴企业成本管理经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一些思路和想法还不很成熟有待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49-67.
2、林杰《事业单位转制中会计核算的几个问题》财会通讯,2004.49-49.
3、李定清《对完善我国预算会计确认基础的思考》中国财经报财会界,2002.57-59.
4、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衡量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译本)》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