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斗门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分析
(二)工业发展情况分析
(三)三大产业结构比重分析
(四)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
二、斗门区地方税收的现状
(一)地方税源主要集中在城区及白蕉、新青两个工业园,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公有经济税收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三)地方税收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仍需进一步优化
三、地方税收与GDP的关系
(一)是低税和无税产业比重高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低,税收贡献率少
四、影响斗门区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二)斗门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五、发展壮大斗门区经济,提高地方税收占GDP的比重
(一)加快工业发展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植壮大地方税源
(四)加强税务部门的自身建设
内 容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珠海市斗门区国内生产总量、工业发展情况、三大产业结构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四方面的综合分析,反映出该区的经济水平较低、工业起步较迟、产业结构未尽合理等发展状况。本人接着对地方税收的税源分布、地方税收结构等进行了分析,从这些分析反映出斗门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处于转型时期等经济状况。紧接着本文又分析了斗门区地方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分析影响斗门区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壮大斗门区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 地方税收
斗门区经济与地方税收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的论点的指导下,本文通过对斗门区经济与地方税收的发展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力求探讨和回答各级党政领导关心、关注的一些经济、税收问题,为进一步做好税收工作,找准地方税收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切入点,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一、斗门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区所有部门生产的社会产品的增加值和纯收入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我们调取了斗门区1995—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斗门区国内生产总值情况表(当年价)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国内生产总值
绝对值(万元)
238325
287592
344648
391112
400957
471150
422312
530439
770324
增长率(%)
20.67
19.84
13.48
2.52
17.51
-10.37
25.60
45.22
人均GDP
绝对值(元)
8565
10157
11949
13366
13557
15969
13940
17335
21309
增长率(%)
18.59
17.64
11.86
1.43
17.79
12.71
24.35
22.92
从1995年到2001年,斗门区经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缓慢下滑的时期,到2002、2003年,又以强势迅速上升。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770,324万元,比2002年的增长高达45.22%。
斗门区GDP占珠海全市GDP的份额,反映着该区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地位,通过对该区经济历年总量份额与全市比较,可以加深对斗门区经济总量的理性认识,1995年—2003年该区GDP占全市的份额平均值是13.93%,2003年达到最高峰,也不过只占16.28%。可见斗门区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地位是不高的。
斗门区与全市GDP比较表
单位:万元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斗门
238325
287592
344648
391112
400957
471150
422312
530439
770324
珠海
1850573
2073203
2351974
2635000
2866141
3302555
3665942
4062651
4732742
斗门占珠海(%)
12.88
13.87
14.65
14.84
13.99
14.27
11.52
13.06
16.28
(二)工业发展情况分析。
工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而且近年,斗门工业发展突出,所以我们着重分析斗门工业发展的现状。斗门区一直以来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规模小,效益差,但从2001年起,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以来,斗门区工业发展形势喜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3年,该区工业总产值达3,348,249万元,比2002年的增长达77.98%,高出同期GDP增长比例32.76个百分点,占全市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2.28%,比同期GDP占全市的比重要高16%,创斗门历史以来最高增幅,发展势头十分喜人。斗门告别了“甘蔗大县”向“工业大区”大步迈进。
斗门区工业总产值与全市工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工业总产值
802387
1126740
947160
1881256
3348249
全市工业总产值
5376468
6745868
7001223
7907580
1036233
斗门占全市比重(%)
14.92
16.70
13.53
23.79
32.31
1、园区经济成为工业增长的有生力量。白蕉、新青工业园自建成以来,不少企业陆续投产。在伟创力科技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白蕉、新青工业园2003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分别高达79.9%、106.6%。这两家工业园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达21.6%和19.5%,随着园区企业步入正常经营和竣工投产企业的增加,园区经济的生力军作用必然得到进一步体现。
2、外资企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力军。从1999年到2003年的数字中可以看到,外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到2003年已达到91.69 %,成为拉动全区工业增长的主力军。
外资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比例的情况表
单位:万元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工业总产值
外资企业
470616
809050
713755
1633926
3070004
全区
802387
1126740
947160
1881256
3348249
外资企业占全区的比例(%)
58.65
71.80
75.36
86.85
91.69
(三)三大产业结构比重分析。
按照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所提出的现代化标准,三大产业结构的理想值为7:41:52,斗门区1995-2003年三大产业结构情况如下:
三大产业结构情况表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29
28
25
25
25
25
30
26
19
第二产业
38
41
45
49
49
53
44
51
65
第三产业
32
31
30
26
26
22
26
23
16
离均值
第一产业
22
4
18
18
18
18
23
19
12
第二产业
-3
0
-4
8
8
12
3
10
24
第三产业
-20
-21
-22
-26
-26
-30
-29
-29
-36
从斗门区的产业结构比例来分析,由于过去发展方向定位等历史原因,造成该区第一产业比例过重。经过近年来工业的迅猛发展后,第二产业的比例逐步回升,但第三产业比重仍然过轻,这是斗门区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所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反映出斗门区经济发展还是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
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均GDP,通过人均GDP分析,可以考察剔除人口因素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斗门区2001年、2002年和2003年人均GDP分别为13,940元、17,335元和21,309元,2003年的同比增幅为23%,比全省人均GDP水平(16,972元)高出25.56%,但对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来说,则处于落后水平。2002年斗门区人均GDP比全市人均GDP(32,936元)低89.99%,可见该区与市区经济发展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斗门区地方税收的现状
斗门区地税部门2003年组织税收收入23,087万元,比成立之初增长了近3倍,累计组织税收收入114,539万元,为斗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
斗门区地方税收的概况:
(一)地方税源主要集中在城区及白蕉、新青两个工业园,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斗门区的地方税源70%以上集中在城区及白蕉、新青两个工业园,其中白蕉、新青两工业园从2001年起不断发展壮大,2001年占整体税收的12%,2003年已发展到占整体税收26%,其余的白蕉、乾务、斗门、莲洲四镇及白藤办事处的地方税收合计占总体税收比重也只不过30%,可见斗门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公有经济税收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从2001年到2003年,公有经济税收虽然逐年递增,年均增长11.98%,但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外资、民营资本的投入,公有经济正逐渐失去主体地位,从2001年占总体税收50%,下降到2003年的39%,而非公有经济年均增长则达49.20%,占整体税收比重从50%增长到61%,其中涉外企业产生的税收年均增长达115.95%,占总体税收比重从14.09%增加到29.07%,私营企业产生的税收年均增长达130.87%,占总体税收比重从2.08%增长到4.67%。
各种经济成分税收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份
公有经济
非公有经济
其中:涉外企业
其中:私营企业
2001
7208
7133
2022
298
2002
8398
8805
3938
658
2003
8935
14152
6711
1078
(三)地方税收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仍需进一步优化。
1、区级收入增长不大。
从2001年到2003年,地方税收总量增长了60.98%,但区级收入只是增长了28.06%,而中央收入除2001年没有分成,不可比外,2002年到2003年就增长了96.29%,省级收入则增长了69.63%,相比之下,区级收入增长缓慢。
各预算级次收入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份
总体收入
中央收入
省级收入
区级收入
2001
14341
5090
9251
2002
17203
2856
4791
9556
2003
23087
5606
5634
11847
2、税种结构正处于转型期,形成了以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格局。 从2003年的静态数据来看,营业税仍然是地方税收的第一大税种,2003年占整体税收比重为42.48%,但从2001年到2003年的发展动态来看,营业税占总体税收比重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55.46%下降到2003年的42.48%,年均下降6.49%。营业税的主体作用正逐渐削弱。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位不断提高,所得税占总体税收比重从2001年的29.05%增加到2003年的40.47%,这正表现斗门区地方税收正处于税种结构转型期,是税种结构逐渐走向合理的,也是经济发展逐渐走向合理的一个体现。
各税种收入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份
营业税
所得税
其他
总量
企业所得税
外商投资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2001
7953
1503
614
2049
2222
14341
2002
8502
2245
856
2740
2860
17203
2003
9809
2504
2771
4068
4457
23087
3、产业税收构成中第三产业是大头。
在产业税收构成中,各产业之间提供的地方税收差异很大,第一产业在地税只有屠宰税一个税种(2003年8月停征),在2001~2003年连续3年,占总体税收的比重均不到1%,虽然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高达19%以上。第二产业占总体税收的比重则有上升的趋势,3年间,占总体税收的比重分别是11.59%、14.17%、22.52%。但是与之在GDP结构中的地位相比,这一比重仍然明显偏低。第三产业虽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只有16%,但在产业税收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却是最大,2001年是87.72%,2002年是85.20%,2003年是77.20%,但是也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办实业的政策引导下,第二产业税收增长迅猛,2001年到2003年,第二产业税收增长了212.82%,反映出斗门区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的时期。相比之下,第三产业的增长比较缓慢,只是增长了41.68%。总的来说,第二、第三产业的税收仍然太少,要通过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进行质量,从而使税收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各产业税收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份
第一产业
比重%
第二产业
比重%
第三产业
比重%
2001
99
0.69
1662
11.59
12580
87.72
2002
109
0.63
2437
14.17
14657
85.20
2003
65
0.28
5199
22.52
17823
77.20
三、地方税收与GDP的关系
地方税收与GDP的比较情况表
单位:万元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地方税收
绝对值
7647
9602
9792
9971
10286
12088
14341
17203
23609
增速
25.57
1.98
1.83
3.16
17.62
18.64
19.96
34.10
GDP
绝对值
238325
287592
344648
391112
400957
471150
422312
530439
770324
增速
20.67
19.84
13.48
2.52
17.51
-10.37
25.60
45.22
斗门区地方税收从1995年的税收收入7,647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23,609万元,增长两倍多,年平均增长率速度为23.19%,比GDP的平均增速24.80%,低1.61个百分点,与GDP增长基本同步,但斗门区地方税收占GDP的比重只有2.97%,2001、2002和2003年的比重分别为3.40%、3.24%和3.04%,而这时期全市地方税收占GDP的比重分别为 7.22 %、7.18 %和6.91%。斗门地方税收占GDP比重不高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是低税和无税产业比重高。由于GDP中有一部分属于低税和无税产业,低税产业的增长不会带来税收的同步增长,无税产值的增长反而加大了GDP的基数,会使税收收占GDP的比重下降,从斗门区三大产业的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低税产业和无税产业过大。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低,税收贡献率少。指标含义界定,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它主要反映工业总量,而工业增加值则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它主要反映工业运行的质量,工业增加值率是报告期内工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例,是评价工业运行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计资料显示,广东省自2000年以来,工业增加值一直在26%左右徘徊,同期全市工业增加值率则基本在22.5~24.5%区间徘徊,而斗门区从2000年至2003年连续4年以来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率分别是19.67%、15.68%、15.03%和16.47%,远低于全省或全市的水平,工业增加值率低,在企业财务指标上反映就是企业亏损面大。2003年度,全区参加汇算清缴的工业企业有413户,亏损企业316户,亏损面为76.51%。工业增加值低,企业对税收的贡献就少。
其中三资工业企业增加值率低是拉低企业增加值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斗门区外资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不断上升,到2003年,更是达到了91.69%。但是外资工业企业的增加值率低,2003年只有12.71 %,比全区平均水平还要低 3.76 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外资工业企业多数把上游的研发、产品设计、下游的产品包装和产品市场拓展放在境外,只在斗门设置一些车间,增值部分主要汇出境外,本地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赚取加工费,这也是外资工业企业税收贡献少的重要原因。
外资工业增加值、增加值率表
单位:万元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外资工业总产值
470616
809050
713755
1633926
3070004
外资工业增加值
97460
157398
105294
235863
390277
外资工业增加值率(%)
20.71
19.45
14.75
14.44
12.71
外资工业总产值占全区比重(%)
58.65
71.8
75.36
86.85
91.69
四、影响斗门区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市委方旋书记在最近对斗门提出了“乘势而上,建设新斗门”的要求,斗门区加快发展,除了已有的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外,还恰逢许多有利的机遇。1、珠、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发展,对促进港澳同胞加大对斗门区的投资建设,有着现实意义。2、9+2泛珠三角的合作,为推动斗门区内源型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3、随着珠港澳大桥建设不断推进,江珠高速、沿海高速、广珠铁路的动工兴建以及全市大交通网络的完善,斗门区的地理位置就显得十分优越,是泛珠三角区域中连接港澳辐射大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必将成为珠三角两岸的重要投资宝地。
(二)斗门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斗门区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应清醒地看到自身的问题和一些外部的影响因素:1、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斗门地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2、斗门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第三产业的比重严重失衡,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工业园区“重引进,轻统筹”现象突出,土地使用效率低,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发展不具特色等问题,也会影响斗门工业下一步发展的水平。4、工业园财政体制的影响,令斗门区实际从工业园区的获得财政收入,与工业园的快速发展不同步,制约了斗门区发展资金的灵活运用。
五、发展壮大斗门区经济,提高地方税收占GDP的比重。
(一)加快工业发展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壮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实施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建设工业强区。
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壮大园区经济。继续做好和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抓住市工业西进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实施园(区)镇互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新青、白蕉科技工业园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富山、龙山工业区和马山工业片区、永利工业片区的项目引进和开发建设,实现工业总量的新突破。建立完善工业园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整合优化资源,增强园区的集聚功能、创新功能和产出功能,使园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集聚地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孵化器”,成为斗门区经济发速发展的主动力,实现工业经济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形成有质量的规模,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实施结构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政府投资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加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附加值高、财税贡献大、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加快构建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生物医疗、精密机械制造等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食品、纺织服装、新型环保材料、化工五金配件等工业,延长产业链,打造企业群。加快现代物流、商贸、会展、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各种产业直辖市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
实施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能力。建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扶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开放式、跨地区、国际化的研发机构,不断提高核心技术和重要共性技术的创新能力。努力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建设一批面向行业和中小企业的共性与关键技术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强化企业标准化工作,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和出口。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全面推广和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水平。建立社会化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实施制度创新,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与流动。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建立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适应和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市场规则体系。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投资决策和约束机制,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决策规范化和规划科学化。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责权统一、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机构,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管理创新。实施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带动战略,通过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整合资金、技术、品牌、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延长产业链,培育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努力在社会营造创立名牌、保护名牌、发展名牌的良好氛围,打造一批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名牌。
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其总量与效益的均衡协调发展,斗门区工业企业增加值率低的问题应引起重视,要有针对性地整合现有产业资源,以突出产业特色为前提,以吸引世界500强为重点,通过营造产业聚集效应,降低企业成本来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工业生产由量变向质变转变。
(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中小企业是工业的主体,是推动斗门区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近年,该区规模以下企业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74%,中小企业数量偏少,实力偏弱已成为阻碍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链条,加入大企业的分工配套专业协作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面发展,另外可以适当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理顺管理体制等措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植壮大地方税源。
树立“三产富区”理念,抓住大交通网络建设、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大路桥经济效应”,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旅游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把斗门区第三产业做大做强,构建工商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经济格局。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巩固城区商业中心地位,继续推进城区商圈的改造、建设、不断完善营商环境。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和提升商业服务的规模档次,提高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消费环境,努力打造珠海西部地区商贸中心,聚集人气、商气和财气。加强对高贸、物流运输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资源整合和优化力度,深化商业服务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特许经营和连锁经营以及物流配送等现代化商业服务业。发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立体交通优势,以交通运输为纽带,加快白蕉、珠港新城等物流基地规划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斗门区工业原料及产成品市场、水产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汽车交易市场、装饰材料市场、建设材料市场、布料服装市场、废品回收利用等一批专业市场的规划、招商和建设,努力成为辐射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乃至东盟地区的商贸流通网络,以大流通促进大繁荣。积极发展信息、咨询、中介等新兴服务业。
适度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为契机,稳步推动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完善井岸旧城区改造的同时,重点向新青、白藤、桥东片推进,适时向工业园区、中心镇延伸,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后勤生活配套。发展高、中档、多种层次的住宅商品房,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加快大、中型房地产投资项目的引进和开发,提高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鼓励发展规模大、档次高、小区配套完善的较高品位的住宅商品房。规范和完善小区物业管理,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建设文明小区。
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斗门区“山、田、河、海”等旅游资源优势,以引进、建设“新、奇、特、精”旅游项目为重点,以建设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台地区旅游“后花园”为目标,打造集旅游、度假、会议、保健、娱乐、购物于一体的产业链,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斗门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强化旅游发展规划,把近期和中远期规划建设相结合,从保护资源和环境出发,合理利用,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创造精品,形成特色。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大旅游项目招商推介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方式,促进旅游开发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化。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实现旅游管理的现代化。提升旅游项目和景区景点的档次质量,打造旅游品牌形象,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四)加强税务部门的自身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税收经济环境,如何运用先进的征管手段、信息工具,提高征管质量,确保应收尽收是税务应尽的义务,是服务经济的表现,也是近年来地税部门一直研究的课题。在目前偷、逃税手段越来越隐蔽、复杂化的情况下,税务部门做了不少工作,通过纳税质疑约谈,纳税等级制度的建立等手段,努力营造公平、诚信的纳税环境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斗门区地税系统突显复合型人才的紧缺。要解决这一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培训,教育力度。通过人员素质的提高,实现税务部门自身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刘岩 《汕尾市地方税收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2000
2、《珠海年鉴》(2002年、2003年)
3、《斗门区统计资料汇编》(1995年—2003年)
4、珠海市统计信息网
5、广东省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