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利率互换交易直接交易模式示意图
注:rsa:A公司以固定利率筹资时利率;
rfa: A公司以浮动利率筹资时利率;
rsc: C公司以固定利率筹资时利率;
rfc: C公司以浮动利率筹资时利率;
rsx:A,C公司利率互换交易的固定利率;
rfx:A, C公司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利率。
1.3利率互换的定价理论:
利率互换的定价理论的内容:所谓利率互换定价,是指期权的持有者有权在事先确定的某一天或在有效期内的任何一个营业日按事先确定的交易条件执行一项利率互换协议,但没有必须执行该协议的义务。互换期权也分为“支付者互换期权”(看涨互换期权)和“接受者互换期权”(看跌互换期权)。“支付者互换期权”的持有者有权按和约规定的执行价格(固定利率)买进一项各种交易条件已在事前确定的利率互换协议,成为支付固定利率、接受浮动利率的一方。而“接受者互换期权”则允许持有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卖出一项其执行价格(固定利率)等各种交易条件已在事前确定的利率互换协议,成为收取固定利率、支付浮动利率的一方。
第二章 利率互换会计核算的现状
2.1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利率互换的阐述
IASB在第48号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ED48)中提出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初始确认的两条标准,即:⑴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已经实质上转移到了本企业;⑵企业所获取金融资产的成本或公允价值或所承担金融负债的金额必须可以可靠地予以计量。
2.2 美国会计准则对于利率互换的规定
美国会计准则将衍生金融工具定义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它合约即为衍生金融工具:(1)该合约具有:一项或多项标的物,一项或多项名义金额或支付条款,或二者兼有。该条款决定结算的金额,以及决定在某些情况下是否需要结算;(2)该合约不需初始净投资,或其初始净投资比那些预期对市场条件具有类似反应的其它合约要少;(3)该合约要求或允许以净额结算,也可随时通过合约以外的方式以净额结算,或通过交割资产结算,对于资产受让人而言,交割资产的结算方式无异于以净额结算。
2.3利率互换会计计量标准:
利率互换的计量是利率互换会计的核心和难点。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率互换作为一种高风险的避险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多数利率互换是人们对未来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发展变化所做的主观预期,其发展结果可能是利得,也可能是损失。
美国FASB在SFAS133中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工具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利率互换时,公允价值的具体估价方法是利率互换计量问题的关键所在。能否找到一种既恰当又便于理解、计算的具体估价方法是决定公允价值计量优劣的关键。
2.4利率互换财务报表披露标准:
IASB在1995年3月的IAS32中,就金融工具的披露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
⑴对每类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应披露与金融工具有关的范围和性质;
⑵披露对金融工具采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包括运用的确认标准和计量
基础
⑶对于每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披露关于利率风险暴露的信息;
⑷对于每类金融资产,应披露关于信用风险暴露的信息;
⑸对于每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披露关于公允价值的信息;
⑹企业的金融资产以超过其公允价值的金额计价时,应披露单项资产或采用恰当分类的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以及不减少账面价值的原因;
⑺当企业将金融工具作为对预期交易的套期工具来核算时,应披露预期交易预计发生的时间、套期工具以及被套期项目利得或损失的确认方式等。
2.5利率互换会计核算在我国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正式颁布专门针对利率互换会计处理的准则。因此实物界缺乏一个统一的规范,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我们调研的结果发现,多数银行和参与利率互换业务的公司都自主决定利率互换的会计核算具体操作规程,随意性较大。应此,各银行在合同签订日都没有对合同本金金额进行表内确认,而只是通过表外金额进行备查帐,登记备查。而且,银行要求对每个会计期末对换出,换入的本金进行应收、应付利息,在表内确认,次月月初再进行反向冲回,实际结付日再再根据实际收付的利息额确认互换损益。具体来说,利率互换基本上作为“表外”业务处理。在会计计量问题上,它们较常使用的仍然是历史成本原则,利率互换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损益只有在实现之后才予以确认,未实现损益一般不作表内确认。但是,正是这些表外的利率互换业务,一方面在为金融机构创造利润,另一方面也为其带来了潜在的重大风险。无论从风险管理,还是从增加信息透明度,或从确保国家金融体系安全和稳定的角度看,各金融机构从前的会计核算和披露都是远远不够的。
2.6现行会计准则对利率互换的规定:
现行会计准则未对利率互换进行较为明确规定,只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的第24条规定:“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和第30条规定:“企业初始确认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中,第21条规定:“套期工具为衍生工具的,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但未对如何进行利率互换会计核算进行具体规定,因此,对利率互换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并未完全成型。
第三章 利率互换的确认计量披露
3.1利率互换的确认:
利率互换确认的具体含义:IAS39关于利率互换确认标准,即当“企业成为利率互换确认工具合约的一方时,应该将利率互换确认中所有的合约权利或义务在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利率互换确认的具体内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概念考虑了合同权利和合同义务,包容了面向未来的利率互换。利率互换可定义性由此得以解决,在满足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的前提下, 利率互换可以被确认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3.2利率互换的初始确认:
IASC公布的第48号征求意见稿(ED48)建议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项标准:(1)与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有关的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已转让给了企业;(2)该金融资产的成本或价值或该金融负债的金额可以可靠地计量。
3.3利率互换的再确认:
利率互换的后续确认,是指在财务报表日对已经初始确认的利率互换的价值变动的确认。利率互换的后续确认主要取决于利率互换的计量属性和使用目的。会计界普遍认为利率互换应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FASB在SFAS133中更为直接地指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对利率互换而言,则是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利率互换若以公允价值计量,则必然要求对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在财务报表中进行确认。
3.4利率互换的终止确认:
利率互换的终止确认,就是将以前已作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确认的衍生金融工具从财务报表中消除。
通过对利率互换终止确认标准的分析,可以归纳为:(1)当企业不再拥有利率互换的全部或部分合约权利或失去了对全部或部分合约权利的控制时,应将以前依据合约权利所确认的金融资产或其一部分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2)当利率互换的合约义务全部或部分消除时,企业应将以前依据合约义务所确认的金融负
债或其一部分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
3.5利率互换的计量标准――公允价值:
依据IASC在IAS32中的定义,公允价值, 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是指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在购买法下,购买企业对合并业务的记录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实务中,通常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被并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评估。美国FASB在SFAS133中也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利率互换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无论从会计信息对投资者进行理性的投资,还是简化利率互换会计核算本身,公允价值均要强于其他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即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和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并把数额分配给具体事项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计量模式,包括计量对象、计量属性、计量单位三个要素。计量对象是指被计量的客体。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客体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计量单位是指对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
3.6利率互换计量的过程:
利率互换的初始计量:
所谓利率互换初始计量,是指利率互换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包括保证金、期权费等实际支出的计量。对于利率互换的初始计量,会计界一致认为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实际上,企业在成为利率互换合约的一方时,即在初始确认时点上,利率互换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抑或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其计量的金额应是一致的。
利率互换的后续计量:
所谓利率互换后续计量,是指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后的计量。由于利率互换交易从合同签订到最后结算,都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持有过程,它的价值在这一时间区间内不断波动变化,对从事交易的公司而言或者盈利或者亏损,有时甚至产生巨额盈利或亏损,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再计量,以调整其账面价值,并确认由于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利得和损失。
3.7利率互换的披露过程:
3.7.1一般披露:
无论以避险或非避险目的持有或发行利率互换,均应揭示以下三项内容:持有或发行利率互换的目的;利于了解上述目的的背景资料即为达到该目的所采用的策略方法;利率互换的面值或合约金额。
3.7.2非避险目的的持有或发行利率互换外披露事项:
包括:①说明非避险活动的目的;②利率互换交易损益金额;要按利率互换的种类、风险类别或其他的与管理相一致的方式分类,并说明此类损益在损益表或其他财务报表上的揭示位置。如利率互换损益没有按利率互换的种类分类,则需另外说明在该分类下每一类内产生损益的利率互换的种类。
3.7.3制定作为公允价值避险的利率互换的额外揭示事项:
包括:①公允价值避险的风险管理政策,包括被避险的项目以及用以避险的利率互换的种类;②被避险的项目以及用以避险的利率互换当期的损益金额,并说明该损益以及相关的资产或负债及利率互换在财务报表上的位置。
3.8利率互换披露的目的和要求:
利率互换披露的目的:
利率互换信息披露的目的能增进理解表内和表外利率互换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的重要性的信息,有助于评价与这些金融工具相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确定性。
利率互换披露的要求:
利率互换信息披露的要求提供关于特定利率互换余额和交易的明细信息。并鼓励提供下列信息:1、对于利率互换的使用范围、相联系的风险和所服务的经营目标的评述。2、对于企业管理层为控制与利率互换相联系的风险而采取的政策的评述。诸如,对风险收益(受险额)的套期、避免不适当的风险集中、为降低信用风险所做的担保要求等政策的评述。
第四章 利率互换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
4.1利率互换会计核算特点:
任何业务的会计核算都首先需要搞清楚该项业务核算对象的实质。人民币利率互换又称“人民币利率掉期”,是指在人民币不同利率产品之间的互换交易,该交易方式涉及到定期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债券利率、回购利率等所有利率产品,最常见的利率互换是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之间进行的互换。利率互换会计核算是资本市场重要的工具之一,具有价格发现、规避风险及资产配置等功能,这项交易的开展,为投资者解决资产负债结构错配问题,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可能。利率互换会计核算作为利率互换的一种结算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期限较长。利率互换合约的期限较长,多为2到15年,是一项常用的债务保值工具,用于管理中长期利率风险。也就表示了利率互换会计核算也有一个比较复杂的核算方式。
2.利率互换会计核算有两个前提:一是交易双方有利率互换的愿望;二是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之间利率差的存在。在协议条款既定的条件下,利率差越大,通过互换彼此获得的利息降低效果也就越加明显。
3.利率互换会计核算形式十分灵活。可以根据客户现金流量的实际情况做到“量体裁衣”,既适用于已有债务,也可以用于新借债务。
4.利率互换会计核算的目的主要在于控制利率风险和增加收益。通常情况下,负债在利率看涨时,浮动利率转为固定利率,在利率看跌时,固定利率转为浮动利率,以此可以规避利率风险;与此相反,资产在利率看跌时,浮动利率转为固定利率,在利率看涨时,固定利率转为浮动利率,以此可以增加收益。
4.2利率互换会计核算操作方法:
(一)确定利率互换债务(权)的本金、期限和基本要求。
(二)确定利率互换的投资银行和中间行。
(三)和投资银行商谈,交换利率互换的基本条件,由银行设计利率互换方案。
(四)确定方案,商谈、签署利率互换协议和有关法律文件。
4.3利率互换会计核算实例:
某公司2005年4月1日向银行取得8000万美元的3年期贷款。其贷款年利率为0.05%,规定每年付息一次,本金到期一次偿还,当日的利率为4.5%。为了控制利率变动带来的现金流量风险,该公司遂于国内一家金融机构签订了一项名义本金为8000千万美元,期限3年的利率互换协议,并规定在每年支付0.05%的浮动利息的同时,支付4.6%的利息。以此将浮动利率应付利息锁定为固定利率利息,从而规避浮动利率带来的风险。相关数据资料如下:2006年4月1日,浮动利率为4.7%,根据借款合同,应付利息为380万美元;根据利率互换协议,应收利息为380万美元【8000万美元*(4.7%+0.05%)】,应付利息为368万美元(8000万美元*4.6%)。
会计处理:(会计分录中的金额单位为万美元)
2005年4月1日,借入美元借款:
借:银行存款 8000
贷:长期借款-----本金 8000
为了套期而签订3年期利率互换协议时进行初始确认:
借:衍生工具---利率互换
-----成本 1104
贷:应付利息 1104
②指定套期关系时的会计处理:
借:套期工具---利率互换 1104
贷:衍生工具---利率互换
-----成本 1104
③2006年4月1日,浮动利率为4.7%,
确认套期工具产生的利得为12万美元(380万-368万)
借:套期工具 12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
④2006年4月1日,支付贷款利息(预期交易发生):
借:利息支出 380
贷:银行存款 380
同时将资本公积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
贷:投资收益 12
将不再作为套期工具的金融资产转出:
借:衍生工具---利率互换 380
贷:套期工具---利率互换 380
⑤结算利率互换协议利息:
借:应付利息 368
贷:银行存款 368
借:应收利息 380
贷:衍生工具---利率互换 380
借:银行存款 380
贷:应收利息 380
2008年4月1日,偿还本金
借:长期借款 8000
贷:银行存款 8000
第五章 利率互换会计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5.1利率互换会计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利率互缺乏定价基础,存在定价风险
互换定价是利率互换交易的核心问题。基准收益率曲线和远期利率曲线的利率互换产品的定价基础,而基准收益率曲线一般由刚发行的不同期限的国债收益率获得。这就要求国债期限品种丰富,并能够滚动发行,才能保证的出的基准收益率曲线较为平滑。
目前人民币利率市场尚无公开报价,互换参考的交易定价标准是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具有基准性质的市场基准利率。而且全国银行间具有基准性质的市场利率由于其期限太短,不适合作为长期浮动利率贷款或债券的参考利率,难以发挥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间的桥梁作用。清华大学教授朱世武,刑艳丹2006年设计了一个利率互换的定价方法的模型,这个模型也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2. 制度建设缺失
建设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有关利率互换具体管理办法的缺失。其次,会计制度的缺失。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尚未完全形成,利率互换会计核算方法未能统一、会计准则中有关利率互換的核算方法只有原则性的几条, 故应尽快制定新的会計制度,在新的会計制度中具体阐明利率互换业务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再次,行业自律组织的缺失。
结论
本范文讨论了利率互换的基本原理以及利率互换会计会计核算的现状,对利
率互换会计进行了分析并且讨论了利率互换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利率互换会计是一种国际金融新业务,它集外汇市场、证券市场、短期货币市场与长期资本市场于一身,既是融资工具的创新,又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利率互换会计常常由融资成本的愿望所推动,但利率互换会计也可用作对多阶段格风险进行风险管理,创造复合金融工具。由于利率互换会计具有很多重要的用途,因此对利率互换会计的具体核算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对利率互换会计的思想及方法对其它一些及由互换创造的复合金融工具的定价具有借鉴作用。利率互换会计是我国金融市场的新生事物,尽管目前发展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诸多问题,但我们相信,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通过广大市场成员共同的努力,利率互换市场一定会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专著:[ISBN 7-80684-365-5]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李伟、宋献中、吴小平).《金融工具会计与保险会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年7月.第1-286页
[2] 专著:[ISBN 7-309-04790-7]孙玉甫.《衍生金融工具会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孙玉甫,2005年11月.第1-182页
[3] 专著:[ISBN 7-307-04283-5/F·876]郑振龙.《衍生产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郑振龙,2005年2月.第289-337页
[4] 译著:[ISBN 7-5080-3590-9](英)鲍勃·斯坦纳(Bob Steiner).《核心金融概念》(Key Market Concepts)[M].李杰、郭福强和孙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35-151页
[5] 译著:[ISBN 7-03-012580-0](日)三宅辉幸.《金融衍生商品》[M].侯松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45-66页
[6] 期刊文章:梁国巍、梁业国、吴琦.《利率互换交易探讨与实例分析》[J].《特区经济》.2005年2月25日.2005年第2期.第251-251页
[7] 期刊文章:段辉.《货币互换的应用及其会计核算》[J].《金融会计》.2004年第4期.第18-19页
[8] 期刊文章:赵建新.《利率互换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3期. 第269-136页
[9] 期刊文章:陈省峰.《论货币互换及其会计处理》[J ].《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第10卷增刊1999年5月.第61-63页
[10] 期刊文章:徐银芬.《筹资者利用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的获益方法探讨》[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6卷第1期.第40-42页
[11] 期刊文章:龚明晓、凤秀锦.《解析利率互换给企业带来的财务利益》[J].《会计之友》,2005年第12期.第66-67页
[12]. 期刊文章:王凯、舒力.《利率互换交易的几点分析》[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7年9月第16卷第3期.第312-316页
[13] 期刊文章:周小杰、廖新义.《关于利率互换业务的应用》[J].《对外经济财会》,2006年10月.第52-53页
[14] 薛永刚,曹艳铭.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及风险控制[J]. 商业时代 , 2007,(09)
[16] 陈芳梅,龙淑华. 浅谈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准则[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7,(12)
[17] 刘丽坤.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J]. 合作经济与科技 , 2007,(01)
[18] 秦明. 浅析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J]. 现代商贸工业 , 2007,(05)
[19] 任辉. 关于发展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相关建议[J]. 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 ,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