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2005-2008年沪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贡献率的绝对值趋势图
根据表1的数据和图2的趋势可知,2008年的427家沪市上市非经常性总额对净利润总额的贡献率绝对值为3.03%,比2007年的20.02%、2006年的9.89%,下降了很多。这说明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呈减小的趋势,其原因在于2001年4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对非经常性损益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大大弱化了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来粉饰利润的动机。2004年1月对旧《问答》的修订和完善,会加强上市公司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的监管,成为抵挡上市公司粉饰利润的一个有利的盾牌。
4.3对深圳证券交易所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分析
4.3.1 数据与变量的选择
选择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房地产行业公司,包括了2003年和2004年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每股收益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为了分析,本文还提供了两个变量如下:
(1)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是每股净利润与每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之差。即
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每股净利润-每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2)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是净利润与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之差再与净利润之商。即
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净利润×100%
本文选择这两个研究变量的原因是:
(1)这两个研究变量涉及到的上市公司的数据,基本上可以得到。
(2)由于经常性损益反映上市公司持久的盈利能力,而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一次性,偶发性的特点,所以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越低,则盈利质量越高;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越高,则盈利质量越低。所以在设计这两个研究变量时,仅仅考虑到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绝对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点考虑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相对数,于是就设计了每股非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去考察,每股非经常性损益反映了相同股数时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的大小差异,而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这一变量则更有说服力,它实际上反映了上市公司的利润质量。
4.3.2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思路,经收集和整理可以得到如下的表格:
表2:深圳证券交易所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数据
股票简称
年度
净利润(元)
非经常性损益(元)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元)
每股收益(元/股)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元/股)
每股非经常性损益(元/股)
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
万科
2008
542270658.17
15068417.73
527202240.44
0.388
0.378
0.01
2.78%
2009
878006255.08
-11159210.69
889165465.77
0.386
0.391
-0.005
-1.27%
深振业
2008
-292049900.11
-2335887.66
-289714012.45
-1.152
-1.14
-0.012
0.80%
2009
53722292.75
46831486.89
6890805.86
0.212
0.03
0.182
87.17%
深深房
2008
11351725.00
-10405494.00
21757219.00
0.0112
0.0215
-0.0103
-91.66%
2009
-142307752.60
-13756363.91
-128551388.69
-0.1407
-0.1271
-0.0136
9.67%
深宝恒
2008
85112322.41
2252056.13
82860266.28
0.183
0.178
0.0050
2.65%
2009
100368119.76
1835962.69
98532157.07
0.22
0.21
0.01
1.83%
深长城
2008
59946747.27
14066935.48
45879811.79
0.2503
0.1916
0.0587
23.47%
2009
50172889.80
-7287411.61
57460301.41
0.2095
0.2400
-0.0305
-14.52%
光彩建设
2008
36609183.11
-10557773.08
47166956.19
0.15
0.19
-0.04
-28.84%
2009
88896710.46
-628440.98
89525151.44
0.30
0.31
-0.01
-0.71%
ST万山
2008
-33245595.03
-736207.43
-32509387.60
-0.243
-0.237
-0.006
2.21%
2009
2908572.73
181692.38
2726880.35
0.0213
0.0199
0.0014
6.25%
金融街
2008
207494226.84
15448967.22
192045259.62
0.70
0.65
0.05
7.45%
2009
310924199.01
24451480.98
286472718.03
0.68
0.62
0.06
7.86%
恒大地产
2008
52039720.72
242041.20
51797679.52
0.3343
0.3327
0.0016
0.47%
2009
38904113.71
-4064614.48
42968728.19
0.2499
0.2760
-0.0261
-10.45%
ST珠江
2008
1629184.00
16249840.00
-14620656.00
0.0043
-0.0387
0.043
997.42%
2009
-103498072.00
6860998.00
-110359070.00
-0.2741
-0.2922
0.0181
-6.63%
银基发展
2008
27261730.59
2637803.18
24623927.41
0.10
0.09
0.01
9.68%
2009
72333447.10
-119453.79
72452900.89
0.2681
0.2685
-0.0004
-0.17%
渝开发
2008
17442677.22
10582807.40
6859869.82
0.1484
0.0584
0.09
60.67%
2009
30095468.77
28197526.53
1897942.24
0.2560
0.0161
0.2399
93.69%
莱茵置业
2008
6719455.66
178396.01
6541059.65
0.0574
0.0558
0.0016
2.65%
2009
12200221.96
-49681.30
12249903.26
0.10
0.1046
-0.0005
-0.41%
ST昌源
2008
-220076480.74
-157671927.74
-62404553.00
-0.7475
-0.2120
-0.5355
71.64%
2009
-142916346.69
-19243457.56
-123672889.13
-0.4854
-0.4201
-0.0653
13.46%
阳关股份
2008
36367000.00
1869000.00
34498000.00
0.1743
0.1654
0.0089
5.14%
2009
108787000.00
962000.00
107825000.00
0.3725
0.3692
0.0033
0.88%
倍特高新
2008
-163683443.48
-29607439.13
-134076004.35
-0.8456
-0.6927
-0.1529
18.09%
2009
2153857.98
-3342458.47
5496316.45
0.01
0.03
-0.02
-155.18%
(数据来源:巨潮资讯网)
通过对这16家房地产公司的实证分析从表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的比例和每股非经常性损益都较高,从而说明了非经常性损益对它们的利润是有较大影响的。这两个指标有的甚至很高,如ST珠江2009年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竟高达997.42%,说明它的利润质量是非常差的,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有很大的影响,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也相当的高,达到了0.043元/股。
第五章 加强对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核算 及信息披露的管理措施
5.1对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核算及信息披露的管理措施
1.推行公允价值会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公允价值(Marketvalue)的本质是对资产与负债基于市场价值的判断,凡是偏离市场价值的判断,都不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直接依据即可观察的市场价格;当不存在可观察的市场价格时,则可采用一些较为成熟的估价方法评估其市场价格,如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公允价值会计当前在国际上倍受推崇,美国FASB先后颁布了SFAS105、 106、107、114、115、118、119、121、125、133、 140等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行公允价值会计,在其发布的相关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几乎是无所不在。为逐步与国际会计接轨,我国在1997年至2000年颁布的会计准则 中,有多处要求在初始确认的会计计量中应用公允价值。然而,由于会计监管上的问题,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为制止这种现象的蔓延,财政部在2001年发布和修订的8项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中,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改按账面价值入账。事实证明,回避公允价值不但未能遏制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反而损害了会计准则内在的本质职能。所以,逐步推行公允价值会计是当前会计国际化的大势所趋,也是从会计规范上遏制亏损上市公司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的客观要求。
2.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压缩肆意操纵空间。实现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要举措,就是针对亏损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操纵的主要手段,进一步完善相关会计准则及其会计制度,从会计信息规范的源头上压缩该类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操纵空间。因此建议:一是规定以非公允价值对外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时,应按公允价值确认其收入,超过公允价值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低于公允价值的损失则计入当期损益;二是规定关联方以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转让资本时,,购买方应以公允价值计价入账,低于公允价值的差额部分作为卖方对买方的赠与计入资本公积,从而与关联方间以高于公允价值的价格转让资产的现行规定相配套;三是规定非货币性交易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四是改进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利润的方式,统一设置“资产减值损失”账户集中反映八项资产的减值情况,并在利润表上设专项列支;五是为防止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追溯调整卸掉以往年度虚计利润的包袱,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严格限制追溯调整法,规定将追溯调整的累积影响数计入变更当期的损益,并在利润上设专项列示;六是规定地方政府为上市公司“保牌”、“摘帽”和“扭亏增盈”直接给予的财政补贴,视作赠与而计入资本公积。
3.贯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堵塞会计规范滞后漏洞。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按IASC的解释,是指若资料要想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因为)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实质,与它们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的明显外表并不总是一致的。即当某一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发生冲突时,会计强调应当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非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深入改革和会计国际化接轨时期,会计准则体系及会计制度体系还有较大的局限性,每当亏损上市公司一些新的非经常性损益操纵现象出现时,往往发现没有针对性的会计法规条款来进行规范。而贯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则可避免上述亏损上市公司不断花样翻新的以不违规的形式来掩盖其不合实质的非经常性损益操纵现象。
4.构建全面市场监管机制,引入“非经性损益”指标。尽管我国的市场监管机构规定,对上市公司“特别处理”、“暂停上市交易”的监管处理,分别以“连续两年亏损”、“连续三年亏损”为其评判依据,但遗憾的是上述规定的“亏损”并未区别“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两个指标。由于在现阶段公司股票上市额度有限,上市公司成了弥足珍贵的“壳”资源。亏损上市公司为免于T处理或“摘牌”的厄运,往往会通过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等手段与市场监管部门博弈。为遏制亏损上市公司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在动机和外在需要,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将“非经常性损益”指标引入亏损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即评判上市公司是否“亏损”时,应将其每年实现的“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相比较,且取二者之低者为评判的依据。
5.发展独立中介机构,维护诚信交易关系。在亏损上市公司的各类非经济性交易过 程中,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社会中介作用日益得到强化,它们为维护和促进信用交易的顺利进行、维护市场的信用关系和交易关系、降低交易成本等,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所以上述各类中介机构务必遵循诚实守信的规则,其行为务必独立、公正,不能违心做出不准确的评价,不能随意提供不真实不准确的信息,不能昧心提供虚假的财务审计报告。倘若中介机构的行为不规范,不仅会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会对市场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害。为此,为社会中介机构规范运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扶持独立、诚信的中介机构的超常规发展,对于遏制亏损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具有重要的意义。
5.2立法角度加强对上市公司非正常性损益的核算和信息披露的监管
会计信息是上市公司所要披露的最重要的信息,在资本市场的运作过程中,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主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会计信息的整个产生输送过程,可以看出要对虚假会计信息负责任的各个主体。其供给链如下:
公司的会计人员加工会计信息→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负责全面制定会计信息→监事会监督会计信息的制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财务报告→董事会批准会计信息的报出→媒体传播会计信息→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主体利用会计信息
由以上的供给链可以看出财务报告的供给是经过层层监督才最后服务于相关利益主体的。从整个供给过程看,只要供给链中的各环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是可以避免最后劣质产品——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影响,相关责任主体在权衡了造假收益与舞弊违法成本孰重孰轻之后,他们选择了舞弊。按照游戏规则舞弊能带来高收益,也能带来高风险,但理论总是受假设条件限制才在现实中大打折扣的。我们认为风险弱化的原因之一是:惩罚力度不够,法律缺乏足够的威慑力。从以上供给链可以看出对虚假财务报告负责任的责任主体的范围所在。但值得一提的是,会计工作人员虽然也参与了会计信息的生产但不应承担主要法律责任,这已达成共识在新修订的《会计法》中体现得尤为明确而对于传播媒体法律责任暂且不论。
现代资本市场 ,不少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粉饰业绩,使非经常性损益在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已“喧宾夺主”严重影响了会计报表的正确阅读和理解。从以上分析,本文将着重讨论上市公司故意利用非正常性损益调整利润,误导投资者造成投资损失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及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审计责任等。我国目前主要通过《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对上市虚假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问题进行规范。上市公司的责任主体和注册会计师对虚假信息披露,造成的信息相关使用者的损失都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
5.2.1立法角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我国证券市场的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运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会计盈余指标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具体涉及到以下一些内容:
(1)特别处理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上交所于2001年修订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该规则规定被特别处理的公司申请撤消特别处理的条件之一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从而从制度上防止了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寻求撤消特别处理的可能性。
(2)配股和增发资格
2001年,中国证监会又发布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暂行管理办法》和《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在这两个文件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在评估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发资格中占有重要地位,具体表现在:申请配股或增发的上市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而且计算净资产收益率采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净利润孰低为准,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再融资而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5.2.2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作为资本市场上的“经济警察”,以第三者的身份,独立、客观、公正地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有利于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对上市公司而言,其财务报告只有经过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出示审计报告后才有效,因此,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缺乏,注册会计师数量较少、执业质量不高、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许多方面仍需加以完善。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应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是指审计报告应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应表示的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专业标准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因违约、过失或欺诈给被审计单
位或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注册会计师须承担相
应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从法律角度出发,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应采取的对策
(1)完善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体系
中国现行的有关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缺乏协调性,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尚欠健全,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未能得到充分执行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制度是落实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保证。
(2)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新机制
由于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特殊性,在处理注册会计师执业中给委托人及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而进行赔偿的案件时,不应简单地套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般原则和程序。我们应当考虑建立起一套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特性的法律法规,及体现注册会计师行业特色的新机制,包括成立专门的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赔偿纠纷的受理机构、注册会计师责任鉴定专家机构和裁决委员会以及相关的工作程序等内容。
(3)加快《注册会计师法》的修订工作
1994年《注册会计师法》实施后,新颁布的大量相关法律法规都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司法解释。相比之下,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法》一些规定已经滞后,应当考虑加以修订。
5.3投资者应该关注的几点
5.3.1投资者在阅读年报时应掌握一定的专业分析技巧
在分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时,要做到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损益并重。尽管经常性损益也可粉饰,但相对而言,经常性损益对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而言,要实在得多。从利润指标的构成来说,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除受主营业务影响外,还受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及所得税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后几项正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渠道。一些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很低,甚至亏损,净利润却很高,这些公司实际上并不具有成长性和发展潜力,如果把非经常性损益和经常性收益结合起来考察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将会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
5.3.2注意审计报告中对非经常性损益重点关注的核实说明
要注意注册会计师为公司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申请发行新股材料中的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或审核报告中对非经常性损益重点关注的核实说明。
5.3.3利用会计报表之间的财务勾稽关系分析
利用财务指标勾稽关系,密切关注有些上市公司以下的诸多做法:未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金额,或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为零,或虽然披露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金额,但未同时说明扣除的项目与涉及的金额,而根据其财务报告,明显存在证监会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行为;在同时发生非经常性利得与非经常性损失的情况下,只披露非经常性损失或披露大额非经常性损失,而不披露或少披露非经常性利得;上市公司亏损年度有多报非经常性损失以“透支亏损”的现象;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且隐蔽化行为;披露的损益项目与中国证监会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存在分歧或模糊性,如八项计提等。
5.3.4注意区分非经常性损益与非经营性损益的含义
在确定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时,要注意非经常性损益与非经营性损益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判断某项损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时,除了应该考虑该项目与生产经营活动的联系外,更重要的还应该考虑该项损益的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的大小。如有的公司将其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全部纳入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而另一些公司又自行区分将投资收益的一部分归入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不少公司将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的部分归入非经常性损益。
总之,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定期对上市公司报表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检查并公告检查结果,对那些企图蒙混过关和钻法律空子的公司实行对单位及单位领导的“双罚制”,及时公告处罚意见书。与此同时应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媒体、证券业协会、投资者等其他监督主体的作用。只有建立一个系统的社会监督体系,才能杜绝这种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和不可比的现象,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
第六章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关联交易、资产重组、补贴收入、投资收益等都与非经常性损益有关。若考核公司盈利能力指标时,排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就会大打折扣。尽管经常性损益也可加以粉饰,但相对而言,经常性损益对于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而言,要实在得多。从利润指标的构成来说,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除受主营业务影响外,还受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及所得税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而后几项正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渠道。一些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很低,甚至亏损,但净利润却很高,则每股收益或净资产收益率也较高,但这些公司实际上并不具有成长性和发展潜力,如果避开非经常性损益,专门用经常性收益来考察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将会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N].上海证券报.2004-1-29
2、阙 泳.非经常性损益刍议.企业经济,2004,第9期:80~81
3、颜军,孙益文,牟蔚.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研究.审计研究,2004,第6期:68~70
4、蒋义宏,李东平.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视角与经营者视角.财务与会计导刊,2001,第6期:14~19
5、李明辉.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管制.财务与会计,2004,第2期:124~128
6、吴联生.论每股收益会计.会计研究,1997,第3期:19~23
7、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实证证据.经济研究,1998,第7期:41~49
8、彭松.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注册会计师视野,2004,2(3):4
9、孙洪哲.浅谈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及其识别方法.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3,3(1):11~13
10、张淑英.我国上市公司利润质量分析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范文].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4
11、赵 淼.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管制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范文].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03
12、张惠民.企业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范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4
13、Ball,R.J. and P.Brow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Autumn,159~178
14、Rose Jennings,Marc J.eclere, and Robert B. Thompson Ⅱ,“Evidence on the Usefulness of Alterative Earnings per Share Measures,”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Noveber/December 1997,24~33
15、DeAngelo H. and Linda DeAngelo.Accounting choice in throubled compan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nomics,1994,2(4),11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