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探究2
(一)、审计风险实质的理解2
(二)、我对审计风险定义的理解2
(三)、审计风险的特征2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2
2.审计风险的隐蔽性.....................................................................................................2
3.审计风险的可控性.....................................................................................................3
4.审计风险的利害双重性.............................................................................................3
5.审计风险的普遍性.....................................................................................................3
二、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4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4
1.社会公众与审计职业界之间的审计期望差对审计风险的影响..........................4
内 容 摘 要
我国国内近年来发生了一系列审计失败的案例,诸如深圳鹏城会计事务所与绿大地、成都蜀都会计事务所与成都红光、中磊会计师事务所与万福生科等案例。由于这些丑闻的曝光,会计事务所也受到了行政处罚,并陷入诉讼案例中不可自拔。这给全世界的会计事务所都敲响了警钟,所以如何有效率的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已经成为会计事务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首先从审计风险的含义、特征以及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风险的控制。最后在针对实际的案例进行风险与防范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审计风险防范控制
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基于成都红光案例的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发生的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例,引起了全世界人们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关注。本文着重针对对审计产生风险的各方面分析以及控制的研究并且针对成都红光的案例进行重点分析。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探究
(一)审计风险实质的理解
审计风险是伴随着审计而一直存在的,如果只是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不利影响,也不会形成审计风险。只有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才形成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对含有重大不实事项的财务报表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他不包括审计人员可能误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要差错的风险。
我对审计风险定义的理解
首先,风险是指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的一种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状态可能导致损失的发生。那么我觉得审计风险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并且愈演愈烈。对事务所来说,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不能完全消除的,但是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设计一定的程序来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审。
、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又叫真实性,与主观性相对,客观性即客观真实性,它是指事物客观存在的。这也是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取抽样审计的办法,即根据总体中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是可以控制的,但一般很难消除,采取抽样审计方法不可能保证审计结论绝对正确,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审计风险。即使审计人员采用详细审计,也会由于各种原因,使审计意见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后果,或对审计人员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
审计风险的隐蔽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却不易做出精确的判断,只能依赖知识和经验做出专业判断。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这就是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在职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了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具有潜在性。
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风险的水平可以由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加以控制。审计风险虽是不可消除的,但其水平高低是可以控制的。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是因为审计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和可能的损失,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降低这种潜在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数额。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将这种损失以及风险降到最低,无限趋近于没有。
审计风险的利害双重性
审计风险对审计人员来说,即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审计风险的利表现在:在现代社会中,被审计单位业务繁复复杂,审计人员不可能采用详查,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是审计职业存在的前提条件,若不允许审计风险存在,可能就无人愿意从事审计这个职业。另外,若发生审计诉讼,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风险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减少损失。同时,审计风险也是有害的,它是一种潜在的损失。当审计人员所冒的审计风险超过其控制能力,或当审计人员不注意控制审计风险时,它就可能显化为现实的审计损失,形成审计失败。
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极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来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因此,对最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
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社会公众与审计职业界之间的审计期望差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1998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下设的麦克唐纳委员会提出了有关审计期望差的构成要素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审计期望差是指公众对审计的需求与公众对审计执业的认识之间存在的差距。
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可能的准则与准则的差距、准则与现在的执业之间的差距、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与可能的准则之间的差距、执业与公众对执业认识之间的差距。其中,前两个差距被认为是合理的期望差,有必要通过执业上的改进加以缩小,后两个差距被认为是不合理的期望差,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沟通。
Grav和M anson使用了汉弗莱对审计期望差距的认识,进一步引用波特的结构分析法分析了审计期望差,指出审计期望差是描述那些依赖审计人员报告的人对审计的期望与审计人员认为所应当执行的行为标准之间的差。它由合理差距和执行差距构成,执行差距又分为标准不足差距和执行不足差距两部分。
就此分析,审计期望差距构成因素包括:审计人员认为所应当执行的行为(具体包含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对审计的认识、工作方式)、依赖审计报告的人对审计的期望(社会公众或利益相关者对审计的期望)两部分。进一步可以分解为审计合理期望与执行期望。按照这种理解,审计期望差中不存在不合理差距。
参 考 文 献
1.(东北大学 110004) 冯立新 王欣兰
2.1998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下设的麦克唐纳委员会提出了有关审计期望差的构成要素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