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历了近四十年的高速的发展,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长,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及开始暴露。为了追求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走上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转型跨越发展的道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相比较而言,第二、三产业的产值缺稳重有升,特别是第三产业。截止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到275887亿元,远远超过其他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于是,我们看到,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面临具大的挑战,发展缓慢且很难做大做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1,内部控制的概念。
2,内部控制观念落后。
3,不能正确看待成本效益的均衡,没有风险意识。
4,组织机构不合理,信息化建设不足。
5,管理人才的缺乏。
强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增强管理者的素质和内部控制的意识。
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制度。
建立内部控制检查和评价系统。
加强预算管理和强化会计系信息系统的运用。
人才的引进渠道。
内 容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迎来了高速的发展,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中小企业的产出规模小,资本和基数构成较低、收传统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同时我们看到,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面临具大的挑战,发展缓慢且很难做大做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中小企业本身要重视市场的研究,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的运行机制,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努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所以我国的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必须要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管理作出统筹刮花,通过评估外界环境、分析自身、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与经营战略,加强企业管理,来增强自身坑风险的能力。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正文】:
中小企业是对于大企业、大公司而言的,它的员工数量、资金来源、厂房面积、和生产规模与本企业所处的行业的大公司相比都较小的企业。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过去是中小企业,现在有可能变成大企业;过去的大企业,现在有可能变成中小企业。我国对主要行业的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员工数量、经济效益等都做出了明确地标准和界定。我国的中小企业定义是由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小企业促进法》中提出:中小企业是指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能够满足需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依据国家的政策法令,经营规模属于中小企业的各种形式的企业。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1,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其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为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最早的控制主要表现于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侧重于从钱物分管、严格手续、加强复核等方面加以控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逐步发展成近代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会计控制管理控制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和风险管理框架阶段。
2,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80年发布了外部独立审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报告的准则。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82年发布的公告要求外部独立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和评价。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83年发布的准则,提出并修改了外部独立审计对内部控制特点、参与者在内控的建立、维持和评价方面的职责的指南。198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指南附录,考虑了内部控制过程中计算机的影响。1992年,美国的COSO委员会在进行专门研究后提出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架构(Internal Control一Integrated Framework)》,也称COSO报告。在1994年COSO 委员会提出对外报告的修改篇,扩大了内部控制涵盖范围,增加了与保障资产安全有关的控制,得到了美国审计总署(GAO)的认可。而AICPA则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于1995年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 N0.78),并自1997年1月起取代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2003年8月,COSO委员会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征求意见稿,在内部控制基础上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框架,由此将内部控制的5个要素扩充为基于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COSO委员会在2004年9月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终稿,是内部控制发展到风险管理层面的一个里程碑。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1,内部控制观念落后。当前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都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前相关的经营活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它就是通过一系列控制活动,达到对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控制目标,还有一些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管理,只要增强企业的管理人员就行了,对什么是内部控制制度不甚了解,不知道内部控制的目标方法。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即便是有,也是简单的制定了一些简单的规章制度,根本对为什么设立内部控制不甚了解,只是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看作是一堆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没有实施。另外由于许多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少,发生了问题,往往都是小问题,不能引起管理层的重视,等真正出现大问题,往往带来毁灭的结果。
2,不能正确看待成本效益的均衡,没有风险意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完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自身的资金、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同时内部控制带来的效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像中小企业在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技术、减少成本等那样地方法产生直接的经营效益,而且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带来优势,投入量较大,花费较多,得到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的。因此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受困于自身的局限性就认为不必对内部控制花费,只要定制几条规章制度就行了,找几个人员进行管理就行了,不必投入资源在内部控制系统上。这种观念和想法可以使企业节约一部分资源,可以再一定范围。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利于开展长期的经营活动。减弱了企业对风险的重视程度,一旦遇到新问题时,内部控制不能够提供相应的制度以及无法采取相应的活动,处理问题往往凭着管理者的管理经验,过于主观,没有人对管理者提出的控制活动进行审查、验证其可行性。导致设置的制度是一纸空文,一些管理者就不按照制度实行,仅仅管理制度中的几条也不遵守,使管理中的错误越来越多,读公司产生严重破坏作用,最后可能导致企业的灭亡。
3, 组织机构不合理,信息化建设不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甚至缺失,即便有的中小企业设置相应的内部控制的制度但往往没有执行,在日常经营活动管理中很难做到不讲私情,处理问题时太讲情面,这就导致了制度形同虚设等问题。同时由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德不合理,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管理层与基层之间缺少信息的沟通方法,信息传递落后,不能快速的反映问题,不能及时监督,信息严重失真。组织机构不合理没有响应的监控机制,导致各个部门之间互相对付,效率不高,一旦发生困难就没有主心骨,互相埋怨,处理事情没有大局观念,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4,管理人才的缺乏。但在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都是小作坊之类的企业,自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它们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主要是由于这些企业家抓住了市场的机会,利用国家的政策鼓励企业额发展,在面对风险时的大无畏精神,许多中小企业者对内部控制不了解、也不清楚,总是对它不重视,在他们看来市场的风向更重要,对自己的判断充满自信。由于受到自身的知识水平、眼界的限制,就很容易造成凭借个人的直接控制,不相信内部控制。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基层员工来说,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选择重要的岗位的时候,都受到了自己的亲戚、朋友的要求,而且他们在选择人员担任时也选择自己的亲戚朋友,他们认为这些人用起来顺手。但是这些人没有相应职位的能力,眼光狭隘,对上只会溜须拍马,对下又妒贤嫉能,限制了一系列优秀的人才进入企业,使得企业的优秀人才缺乏。
三,强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1,增强管理者的素质和内部控制的意识。中小企业管理者的职业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会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它的成败是企业所有的参与者的行为和意识密不可分,但是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意识才是关键。为了谋求发展,企业应该招收高素质文档人才担当管理者,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传授经验与教训,使他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得到充分地了解,否则不重视内部控制,只能走向灭亡。提高管理者的观念、提高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使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来,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2,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制度。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中小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便出现风险应对不当而对企业带来的毁灭打击。我们可以采用设置一个风险管理部门,由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要参加进来,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提出各自在经营活动中所遇到的风险问题,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聘请一位外部专家来进行处理。这样既节约成本,又使得中小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加,提高竞争力。中小企业应当设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管理者要多多向基层车间走走、看看,了解了解企业普通员工的生活状态、心里需求,做到了如指掌;建立管理信箱制度,广大员工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可以及时进行沟通。
3,建立内部控制检查和评价系统。在中小企业在管理中要求我们不仅仅有建立相关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体系,还要在日常的评价过程中做好每一个管理者该有的职业素质,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员工,不徇私情,眼里不容沙。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定期抽查和采用不定时的随机抽查的方法,对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审查制度,在抽查过程中做到有功者奖有过者罚,保证这些制度的实施。但是不仅仅需要建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还要实行外部监督。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不足可以几个企业聘请一个团队,对自己进行服务,节约成本。监督主要是对重要岗位和利益相关者进行的监督。
4,加强预算管理和强化会计系信息系统的运用。
一是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一个企业的关键,它分为全面预算、经营预算、财务预算等。设计到了企业的各个方面,做好预算能够使企业事半功倍。做好企业预算可以加强企业内各部门人员检查自身的工作和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提前知晓各种活动中遇到的挑战、困难、阻力,设置一系列目标在年末通过考核企业各部门完成的预算的情况,可以判断工作的情况,知晓错误的地方,解决问题,划分责任,以便改进,提高工作质量。二是强化应用会计信息系统。为什么要单独将这一点列为一个重点呢,主要是因为作为一个财务人,我深深地了解会计信息系统可以使工作更快更好的完成,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起步比较晚导致人们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认识不够,尤其是中小企业。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要提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的认识,借助先进的技术来进行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我国要加强对这方面的投入,多多宣传,引导中小企业使用这些技术,增强其竞争力,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够做大做强。
5,人才的引进渠道。
人才是现代社会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而人力资源作为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也逐渐成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渠道。其中,可塑性强、理论知识过硬的大学文档生尤其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企业根据每年的招聘要求,直接从各个高校的应届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包括少数专科生)中,选择本企业需要的各类型人才,这种方法被称作校园招聘。这种方式适用于对应聘者专业要求较高的企业,企业可以直接与所需专业的院系联系并发布招聘信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作为企业获取人才的重要渠道,校园招聘有助于企业进行人才储备。校园招聘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大学层次的多样化,文档生专业的针对性也逐渐增强,进而拓宽了企业的可选择面。此外,作为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心怀理想,工作积极主动,可塑性强,而且善于发现新事物,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大学生具备的这些特征决定了企业乐意选择通过校园招聘来充实自身的人才队伍。因此,如何成功的参与一场校园招聘,在大学生的文档市场中抢占先机,逐渐成为了企业所必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此外,本文针对R公司校园招聘中存在问题提出的建议及解决对策,除有利于企业进行人才储备,同时塑造良好的雇主形象外,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还能够为其他类似企业带来参考价值。
引进专业性人才,所有制度规划化,所有体系职业化,才是我过中小企业以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现金流量管理作出同城规划,通过评估外界环境、分析自身,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与经营战略,加强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来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为了提升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的水平,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我们需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改善内部控制的环境;完善组织机构;建立相互制衡的机制;构建企业资金的企业文化;制定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深化自觉内控理念;构建有效风险评估机制;适当运用风险工具;构建有效风险评估机制;明确风险管理责任;提升控制活动行为,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在我国经济特殊的发展形势下,做好这几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我国的中小企业一定可以成为我国经济兴起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罗剑.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7(9)
王莉.浅读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9)
丛琳.浅议我国中小企业的内控现状及改进策略[j].时代金融,2011(6)
姬志恒. 中小企业品牌成长模式探析[J]. 北京:价值工程, 2005,(08)
[5]寇凤梅. 浅析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必要性与措施[J].甘肃: 甘肃高师学报,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