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2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的意义3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4
四、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6
内 容 摘 要: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我国股市信息的披露制度从无到有,已经逐步形成一套信息披露体系,对维护股市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会计信息披露涉及的违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深入揭示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寻找治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是必须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效率质量问题的各种因素,从而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问题的探讨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一般是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书、临时报告书及其他披露文件,向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披露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披露规范逐步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从宏观而言,有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运转,有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从微观而言,从企业外部信息需要着角度来看,它有助于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从企业角度看它有助于公司的筹资和降低筹资成本,有助于促进公司自身的发展,从企业经营管理者角度看,有助于落实和考核其经营管理责任。鉴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在规范化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会计信息批露规范化的意义,我国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管理。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于90年代初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披露规范虽逐步完善,仍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为主体,以《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和证监安会发布的关于信息披露内容和格式准则为具体规范的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和首次披露(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和临时报告(重大事项报告)三部分组成的信息披露内容,初步规范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但会计法律法规、信息披露准则、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手段等仍不健全,为了提高信息披露和监督的效率,应进一步加以提高。
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但相对于市场规范的要求来说还有一定差距。1992年11月,为了适应证券市场管理的需要,我国成立了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简称证券委),同时还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简称证监会)。前者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主管机构,后者是一个受证券委指导并授权全面监督检查与归口管理证券业务的政府执行机构,负责建立健全证券监管工作制度。它们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了比较有效的管理。此外,证券交易所也积极的参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管理。另外,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中,注册会计师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正越来越明显地发挥来。随着1998年“脱钩”工作的迅猛开展,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责任感更有明显提高,其职业环境也正在改善。随着《证券法》的出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然而已经颁布的一些规范性文件,有些内容不统一,有些相对滞后,有些比较分散,不易全面执行。因此,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的意义
上市公司及时、真实、充分、公平地向广大投资者披露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是上市公司必须履行的义务。
从宏观而言,它有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运转,有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信息披露能够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当信息披露者向市场披露了有用的信息而筹集到了必要的资本,并因此而机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那么信息披露就已达到了资源的最佳配置的目的,即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优增长、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以及其他有益目标。
从微观而言,从企业外部信息需要者角度来看,它有助于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从企业角度看它有助于公司的筹资和降低筹资成本,有助于促进公司自身的发展,从企业经营管理者角度看,有助于落实和考核其经营管理责任。当市场披露了有用的信息,投资者在权衡不同证券价格所反映的风险和报酬的基础上,做出购买、持有、转让的决策,就会形成一个合理的证券投资组合,这样既分散了风险,同时也将筹集到必要的资本,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我国已由有关机构发布实施了一系列股票交易法规、规则,并规定了公司信息披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体系,但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仍存在很多问题,会计信息披露所涉及的违规、违法事件仍时有发生。
(一)信息披露的虚假性
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真实、准确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要求,但信息披露虚假性是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为严重和危害最大的问题。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了骗取上市资格、获得配股和吸引投资者等目的,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往往采取操纵行为:违规披露虚假财务信息,如虚构交易事实,增加销售收入、其他收益,或者虚增资产。2001年遭受处罚的黎明股份就是在1999年通过“一条龙”造假手段,假购销合同、假货物入库单、假出库单、假保管账、假成本核算等,主营业务利润虚增1.53亿元,利润总额虚增8679亿元;利用现行会计准则、制度在某些反面规定存在不具体、不明确的缺陷以及在会计政策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会计信息的操纵。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上市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有利于公司利益的信息过量披露,不利于公司的信息披露不足或回避揭示,这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的可信性,误导投资者。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均应在报表附注中说明,做到内容完整。如对上市公司资金投向、关联方交易、或有关事项特别是预计负债方面 或有负债、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变动情况等重大事项均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但许多上市公司都未能做到。另外,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不确定性信息和非货币性计量信息比以前更多、更突出,而目前上市公司只注重财务信息的披露、定量信息的披露、历史信息的披露以及确定信息的披露,极少披露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不确定信息等等。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滞后性
《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理》第六十条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股票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重大事件的报告提交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并向社会公布,说明事件的实质。然而,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上看,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故意违反该项规定,对于本公司已经发生的收购、煎饼、重大纠纷以及股权转让等重要会计信息都不及时公布;对于招股说明书募集资金投向已经改变,或投资项目已经不按原投资进度进行等也不及时予以披露。
(四)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公平
证券监管部门一再强调上市公司必须在其指定的新闻媒体上发布信息,然而迄今为止仍有个别上市公司不分时间、场合、地点随意披露会计信息,有些上市公司的有关重要信息(如业绩、分配方案、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等)尚未公开披露,市场上一部分人已了如指掌,有些上市公司还擅自公布涉及国家经济政策方面的重要信息,助长了股市的投机性,有些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朝令夕改,让投资者无所适从。
(五)会计信息披露非主动性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把信息披露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种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股东应该获得的权利。特别是对于那些亏损的上市公司总是担心自己或是失去配股资格,或是将被停牌等,因此,往往不是主动地去披露有关信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上市公司在其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多的不愿让公众知道的负面信息,从而对信息披露产生一种回避的心理。
(六)信息披露不严肃,程序不妥当
在我国,有许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很强,更有甚至未经监管部门批准,就擅自决定公布涉及国家经济决策方面的重要信息,或是为造市而制造大量小道消息。这严重破坏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严肃性,不利于投资者公平享有上市公司有关信息的权利,也不利于提醒投资者注意公司的新变化。
(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规范
现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很规范,散见于各种规定之中。而我国目前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规的有关机构有全国人大、证券委、证监会、财政部和其他机构等,令出多门,管理不统一,从而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性;信息披露制度不稳定,有些治标不治本的规定经常变动,既不易把握,又不易执行,给会计信息披露出现虚假、遗漏、隐瞒等现象以可乘之隙。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在1993年6月颁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中,虽对公司收购的信息披露有所规定,但并没有解决下列诸多问题,譬如:大股东应披露的会计信息包含的具体内容;公众吸收、消化信息的时间段;对公开披露信息的虚假性、严重误导性或重大遗漏方面,以及专业性中介机构公开披露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都没有明确的界定。
四、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一)成因分析
利益驱动是产生上市公司不良会计行为的内在原因。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特征,也就是说,一个会计信息需求者对它的合作并不影响另外的行为主体对它的使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不仅对公司自身及其有直接利益关系者的利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会对其他上市公司、其他投资者、证券交易所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社会利益产生影响。由于利益驱动,公司总是要实施对自己有利的会计行为,是会计信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失公平,不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准则制度的不完全为不公正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准则制度同是证券市场会计规范的内容,区别在于前者规范的是被披露信息的表现形式,如披露什么、怎样披露、如何披露等;后者规范的是被披露会计信息的内容实质,如会计怎样通过特定程序生成符合用户需要的、具有一定质量的会计信息等。只有先生成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才谈得上信息如何披露。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制度仍然是不完全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准则制度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由于会计实践和经济创新行为的层出不穷,实践中经常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情况;二是会计准则制度具有统一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如同一项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为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方便之门;证券市场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是上市公司粉饰会计信息的外在诱因。
股票发行的“额度”制。我国现阶段股票公开发行、上市实行计划额度制。在一级市场上新股额度的供给大大小于需求,额度成为一种紧俏的“资源”,所有准备上市的公司都渴望在争取到一定“额度”后实现募集资本最大化的目标。要想最大限度地筹集资本必须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而股票的发行价格的高低又取决于公司上市前盈利水平的高低和上市后盈利预测数的大小。这样,围绕提高“利润”包装上市这一目标,拟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的公司便大做文章。“剥离”上市制度。我国上市公司多数为国有企业改组上市,存在一个资产剥离的问题。即企业在不能整体上市的情况下将原有资产中的一部分剥离出来折合成发起入股。公司在上市之前,会计人员将剥离出的资产假设为一个新的会计实体,且已存在3个或3个以上的会计期间,然后根据历史资料从原来的会计实体中剥离出“归属”虚拟会计实体在会计期间的利润,并编成虚拟财务报表。这给股份上市前的财务包装、虚拟利润提供了机会。统计显示,1997年新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前3个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同期全国国有企业对应指标平均值的5倍以上。另外,公司剥离上市后,其职工“福利”仍有相当部分由母公司提供,这又为上市公司和母公司的关联交易增加了新的内容,为上市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输送、转移利益又提供了方便。
(二)、治理对策
加快改革,提高认识,按证券市场的规律办事。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中较高形式的市场形态,上市公司是现代企业中最高层次的企业形式,因此,一定要从寻找证券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加强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清除计划经济体制遗留在人们思想上的影响,摒弃惯用的行政管理办法,改变管理方式,按证券市场和现代企业特有的规律办事,建立起真正规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和利益驱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件事办好,其他的一切措施只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否则,采取的任何措施手段都将是治标不治本,修修补补,这个问题将得不到根本解决;制度科学、配套的会计规范体系。会计规范体系是上市公司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的规范和准则,只有先规范了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生成客观公允的信息后,才谈得上信息如何披露,因此,建立并严格执行一整套科学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实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前一步必须做好的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的规范主要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几个具体会计准则和若干补充规定,它使得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规定不正规、不完备,很多问题得不到系统解决。下一步一定要建立以会计法、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上市公司内部会计准则等一整套完备的上市公司会计规范体系。要建立健全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要制定完善并尽快出台,企业会计制度一定要严密详细,使会计工作有章可循,并得于切实执行
参考文献
1.傅磊,会计信息披露与证券市场,管理世界,1998,2
2.丁际刚,黎宇宁等。特定制度安排上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研究,会计研究,1999,4
3.倪国爱,杨青峰。论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范。财贸研究,1997,6
4.张志天,高建军。论上市股份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机制。现代会计,1996,3
5.孙峥,王鸿祥主编。财务报告分析。第八章,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8
6.徐刚。浅谈证券市场特有缺陷与证券立法的几个问题。管理世界,1998,6
7.王顶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的若干问题探讨,会计之友,2004,6
8.刘胜天。试探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国农业会计,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