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信息处理系统(MHS)模式。信息处理系统是建立于OSI开放系统的网络平台之上以能够适应多样化的数据信息类型,依托通信网络载体,以存储转发为基础的异步电子通信传输系统。EDI信息处理系统是由邮件传输代理(MTA),EDI信息存储(EDIMS),EDI用户代理(EDI-UA)和访问单元(AU)构成。邮件传输代理负责建立连接、存储和转发数据文件。EDI信息存储如同一个中继的资源共享器,位于EDI用户代理和邮件传输代理之间,完成EDI用户代理要求的功能实现。访问单元根据处理信息对象的不同,将其分为传输电子单位的EDI报文(EDIM)和报告接收结果的EDI回执(EDIN)。它们是电子单证系统与传输系统之间的系统借口。 EDI引入因特网(INTERNET)企业电子商务的助推器近十年来,因特网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全球崛起,到1998年底,全世界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网络。由于因特网的开放性和友好的界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商家在其上进行电子商务,据IDG公司统计,1997年全球在因特网上进行的电子商务金额为100亿美元,其中B2B的电子商务活动占其中的79%。面对因特网数据浪潮的冲击,EDI也在随潮流而变,它正被引入因特网,通过消除旧系统的昂贵专网和扩大接入将供应链上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广大的中小企业招之麾下。纯粹因特网上的B2B交易一般只是简单地移到Web,没有使用EDI所要求的标准格式。EDI唯一的不利因素是它的费用。由于购买翻译软件和运行一个专有网络比较昂贵以至于通常只有大公司和它们的供应商可以负担得起EDI。但是,因特网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一些公司,例如GEIS和Harbinger公司,开始提供因特网上的EDI服务,这将降低传统的EDI的费用。X.112是美国标准协会的一个委员会,它起草标准以便在电子商务中使用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是一种标签语言,可让发送者标记传送的信息以便接收者的系统能够明白,方式类似传统的EDI。XML允许公司使用某种类型的EDI而不需要购买翻译软件或运行一个专用网络。由于系统可以运行于Web,成千上万的小型公司可以参与。最大的障碍是设置标准,贸易伙伴和标准工作组正试图决定DTD(文件类型定义),作为XML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握手。[3] 6.1.3数据信息标准化是EDI实现的核心要求
区别于人机交互模式的业务处理,EDI是为了实现标准化数据的互通和自动处理,使的商业管理方式从计划型向进程型转变,而在计算机之间进行的自动应答和自动处理,因此信息的数据结构和语法规则等方面的标准化是实现EDI顺利运行的关键步骤。
6.2 实施EDI的系统架构及网络服务6.2.1实施EDI的系统架构
企业部署实施EDI系统平台,需要配备相应的EDI硬件和软件。通常采用小型机进行硬件架构,以此来完成数据处理和交换的任务。EDI软件具有将用户数据库系统中的信息翻译成EDI的标准格式化的数据以供传输交换的能力。软件通常分为以下三类:用户软件。在与翻译软件交互地发送和接收数据信息的传输过程中,协助用户系统将数据信息进行格式转化的终端软件。翻译软件。将数据文件和标准的EDI数据信息进行互相转化的中继级软件。通信软件。将利用通信信封进行外层数据封装的标准,EDI数据信息,经由通信网络,送达至系统中心并互相转化的系统级软件。企业在购置并实施EDI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后,依照应用平台的部署要求,确定EDI通常的信息模式。EDI信息模式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业务应用(Business Application)。业务应用可以是各种行业的,例如商业、贸易、和海关等。信息内容(Message Content)。信息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映射与翻译。内容映射与翻译是将各种业务应用转化为EDI标准所要求的通用信息格式;数据保密与安全。数据保密与安全包括信息证实、电子签名、加密解密和密钥管理等。数据加密是指将传输数据通过译码转化并完全封装为特殊数据信息处理过程。针对数据安全,还需要与数据签名等其他高安全功能的防范手段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保证EDI数据信息在开放式网络中通信的安全问题。信息传输(Message Transport)。信息传输是指在EDI 报文翻译完成之后,经过通信网络进行传输的过程。主要包括点对点模式和增值网模式两种。
6.2.2 EDI构架的网络服务
EDI的宏观网络组织结构,是建立于开放式分布网络上的一种星型拓扑结构。EDI的通信机制是在各个分组交换网上,依照既定的规则划分并建立一定规模的数个物理信箱系统,在其它区域建立与之连通的通信节点,以此构建多层数据通信传输网络,从而确立在信箱系统基础之上的存储转发系统。
(1)EDI服务中心。其重要任务是网络管理功能,包括EDI业务资源的监视,控制和协调,并为之提供想对应的传输协议标准,拥有集中与分布两种网络拓扑结构。
(2)EDI数据通信网络。中期实施的EDI是基于分组交换数据网、电话交换网、综合业务数字网和卫星数据网等建立的专用增值网络。它是在现有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增加EDI服务功能进而实现的计算机网络。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考虑到增值网络VAN(增值网,是指能提供额外服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技术上无法逾越的瓶颈,各个国家开始使用基于Internet广域平台的EDI网络构架,为此实现了通信费用低廉,实现技术简单和保障数据安全等诸多优点。
6.3 EDI的系统功能模型和工作原理
在EDI的数据文件交互中,EDI系统上全部参与者所交换的信息客体称为邮包。接收终端从发送终端得到的全部信息包括在所交换的语义完整的邮包内。EDI的系统功能模型和工作原理如下: 1用户界面模型:EDI管理专员和系统终端用户根据各自的管理模式和市场需求,对系统进行相关操作的实时功能模块。 2内部EDP (Executive Development Programs 即: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计划)接口模块:EDI系统和企业内部其他信息系统及后台数据库的统一标准接口模块。 3报文生成与处理模块:接受来自用户界面模块和内部EDP接口模块的操作指令和数据信息,将EDI报文由数据通信模块经EDI网络传输给相关用户的事务自动处理模块。 4标准报文格式转换模块:EDI单证必须在经过语法检查等前提预知性校验步骤后,通过嵌套压缩等技术手段转换为标准的传输格式。 5数据通信模块:EDI系统与数据通信网络的接口。实现呼叫、自动重发、合法重发、合法性检验和完整性检查等功能。
综上所述,EDI是建立在MHS( Message Handing System报文处理系统)数据通信平台上的信箱系统,通信机制是信箱间信息的存储和转发,实施方法是在通信网络上,部署高速大容量的处理服务器,并建立通信多方各自申请的信箱系统,依照通用的EDI标准进行格式化数据文件的自动传输和事务处理。
7 企业部署应用EDI的过程分析
7.1 企业部署EDI的三个实施阶段
EDI是一种以结构化的信息形式在贸易成员间自动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它为改善信息通信的效率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企业计划部署并实现EDI系统的正常进行,通常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的实施过程:
1实施前期的调研阶段
企业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分析,计划部署EDI系统,需要对EDI进行深入的多方调研,直至最后掌握了实施EDI应用的关键技术。同时,通过对全国国内和发达国家同行业已经成功实施EDI企业的综合研究,结合自身企业的组织结构等多方面资源特点,有步骤地推进EDI的实施进度。一般而言,在实施前期的调研阶段,EDI技术的自身特性,潜在实施者的决策导向和社会法律综合环境等重要因素都对革新推行EDI技术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研究部署和并发阶段
企业经过了前面的调研阶段,在EDI系统工程正式立项之后,则进入到研究EDI部署和开发实施的阶段,在该阶段中,企业根据前期调研的充分资料和自身的业务流程的特点,有条不紊地推进并实施EDI所必需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网络架构,开发完成各个业务领域的EDI平台,直至整个EDI系统整合统一,进入调试试用阶段。
3试用和全面应用阶段
进入调试试用阶段后,企业的EDI子系统将分批次进行循环式的、关系型的调试使用,在充分模拟正式运行时的工作状态下,最大程度地发现当前系统中的各种问题,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和安全措施,保证后期正式全面运行的安全可靠。
7.2 企业实现EDI的应用效益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企业部署并实施EDI技术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和竞争优势,起应用为企业带来的是长远的、综合的效益。EDI的效益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运营成本的大幅降低。EDI使纸制单证的分散型处理被自动的电子集约化处理所替代,减少了传统的事务处理中所必需的重复数据输入和不可避免的人为操作错误,极大地降低了不必要的,诸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和通讯成本等的大量开支。
2作业效率的显著提高。EDI的广泛使用极大地缩短了商业数据传输和业务处理的时间,使得整个交易周期的周转时间缩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同时,机构管理者能够在实际时间内,通过技术手段直接查看并控制对应权限下的事务处理过程。
3客户服务的有效改变。由于EDI的使用提高了与系统用户的实时交互速度,客户服务的时间延迟得以缩短,加快了关键路径中事务处理的速度。企业利用EDI技术缩短了客户服务的等待时间,并且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使得客户服务得到了有效改变。
一般而言,通过EDI对企业产生的效益分析,EDI的实现可以在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促进产业重组,加速流程改进和优化供应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推动作用。
7.3 EDI技术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世界约有三十万家企业使用 EDI 系统,其中多为大型企业,如:波音公司,连锁超市 Wal-Mart 等。除了在商业应用外,有学校利用其传递成绩单资料;汽车制造公司用来传递由特殊计算机设备绘制出的大型且复杂的机械设计图样;或者是跨国企业用来整合遍布全球的各分公司信息系统等。根据Forrester Research的研究报告,美国排名前 1000位的大公司中,有 95% 在使用 EDI 系统,但全美超过六百万家公司,其中仅有 2% 使用 EDI。这表明,EDI 技术主要是由大型企业在使用,远未达到在各行业普遍应用的程度。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EDI在技术上必须使用固定的数据格式,而且有严格的限制,同时它将业务流程固化,缺乏弹性,难于满足不同企业的特殊要求。 第二,EDI最早要求尽可能精简其过长数据量,以缩小传输文件的大小,降低使用增值网络的成本;因此冗长的 EDI信息需要许许多多的缩写代码才能完全表达其语意。随着 EDI 应用范围的扩大,缩写代码使用上的大大增加,造成了EDI 信息字段在语法上的混淆。
第三,EDI 应用系统十分复杂,需要专用的软硬件系统、特殊专业人员、系统维持支出巨大,以及用来传递 EDI 报文的网络使用费等,都是相当可观的投资,非一般中小企业所能负担。而且,只有使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信息化,实现 EDI 系统与内部各部门计算机系统的无缝联结,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于作到的。
8 EDI的应用优势和发展前景
8.2 EDI的应用优势
EDI是彼此合作的商业对象根据事先达成的相关数据协议,对商业贸易等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数据格式化处理,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在各自的终端系统之间进行的信息数据交换和事务自动化处理。1994年10月14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EDI工作组(UNCITRAL/WG.4)通过的法律定义如下:“EDI是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对结构化的、标准化的信息进行自动传输和自动处理的过程。”(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The electronic transfer from computer to computer of information as agreed standard to structure the information)。
EDI具有信息标准化、传输电子化、实施自动化等特点。基于此,EDI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商贸手段和管理技术,不仅是商务业务的操作方式根本改变,而且大幅度地提升了企业的行为效率,在调整市场结构、加速经济发展等宏观方面都引发了质的变化。
计算机应用、通信网络和数据标准化是构成EDI的主要方面。计算机应用是EDI的实施条件,通信环境是EDI的应用基础、数据标准化是EDI的重要特征。EDI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格式化单证:EDI传输的是对象之间经过格式化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具有固定的通用的行业格式。公函信件等敏感类信息,即非格式化的文件不属于EDI处理的范畴。
(2)标准化信息:EDI传输的报文数据等信息,严格符合通用的行业标准或国际标准。
(3)模块化软件:EDI系统平台通常由五个功能健全明确、结构独立完整的模块构成。一般是用户界面模块,内部EDP接口模块,报文生成与处理模块,标准报文格式转换模块和数据通信模块五个部分。 (4)自动化处理:EDI是以数据通信网络为载体,在计算机终端之间进行的信息传输过程,信息的最终对象是目的对方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处理各种对象之间传输的信息。
(5)规范化环境:EDI以报文的方式交换数据信息有商业贸易的历史背景,EDI单证报文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已被普遍接受。任何一个成熟的EDI系统,均具有相应的规范化环境作为其高效工作的基本保障。
据统计,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实施EDI系统以后,每生产一辆汽车即可节约成本250美元,按其年产量为500万辆统计,一年就此可以产生12.5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新加坡全国范围的EDI网络建成后,商品通关时间由原来的3到4天缩短到只需10到15分钟,每年可以节约高达6亿美元的文件处理费用。EDI以其显著的技术优势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拓展了经营的业务范围,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8]
EDI的发展与行业标准的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随着EDI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的消失,行业标准就会更加普及。当标准进一步普及时,EDI就会更容易被各种企业采用。因此,共同的标准将会使采用通用系统和技术的EDI的成本降低,同时现有技术不断更新、新技术不断出现,特别是计算机速度越来越快,原来供个别专用系统使用的软件,目前已为众多的用户使用。这些从客观上降低了构建EDI系统所需要的软硬件设备的费用及其相关投资,也必然降低了EDI的成本。由于市场环境越来越以信息为重点,没有很好采用EDI的企业将无法生存,但如何采用EDI,企业有各自的考虑:有些企业等待行业标准完善后才实施EDI,但它们将冒被那些抢先一步使用EDI的企业甩掉的风险。早先开始实际应用EDI的企业在经验上有优势,同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于行业标准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主导作用。但是,当它们所使用的专有系统格式与行业标准不一致时所能做的,只能是采用新标准而不是采用新技术。当然由于VANS能够将不同格式进行转换,那种等待标准完善后才采用EDI的做法完全没有必要。不可否认的是完善的行业标准将会降低EDI系统的发展和使用成本。这对于那些缺乏资金的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在等待行业标准完善的过程中,这些企业也会从最新技术以及其他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总结的经验里获得收益。总之,不管怎样一个企业是否在标准完善之前采用EDI将会由企业的业务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顾客需求的范围等共同决定。
8.2 EDI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分析
8.2.1中国推广应用EDI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EDI技术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被引进以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已经成为了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在我国经济管理等领域的重要综合应用,但是从企业和用户等角度的调研统计表明,EDI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1企业盲目被动地使用EDI技术,缺乏长远效益分析 我国已经实施EDI技术的大部分单位基本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其人员和机构众多,在立项投资部署EDI后,企业短期内投资相对较大,见效慢,综合效益不明显,而且存在EDI实施的过程缓慢、复杂,具有技术高复杂性和不可实验性等实施难度。但是,考虑到实施EDI以后最突出的优势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地位,取得快速拓展的长远效益,多数企业还决定被动地,在不注重使用EDI子系统的可改造性,通信渠道和组织结构的情况下实施EDI系统,力求在未来的发展中,各方面可以得到最大的拓展空间。
2 EDI系统软硬件设施重复建设,整体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EDI服务中心是整个EDI系统中的大型信息中枢,是进行企业与其贸易成员及相关机构间的所有电子信息交换的枢纽网络,从整体效益上分析,一个地区拥有一个较完备的EDI服务中心即可满足该地区的整个系统业务要求。EDI服务中心的重点建设对EDI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现在的EDI服务中心大部分还是主要解决单证传输问题,无法高效地连接用户的终端系统,整体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同时,许多企业和地区在建设EDI服务中心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现今许多EDI服务中心的客户拥有量少,整体经营入不敷出。
3 国内法律制度不健全和社会环境不完善引发诸多问题
EDI的普遍使用必将引起贸易方式和行政方式的行为变革,也必将产生一系列的法律问题,而现行法律的许多规定都是适用于传统纸面贸易的,所以给现行的法律制度带来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其次,在我国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统一的战略部署,出现了地域性EDI技术服务中心的过剩或者匮乏,对不同地域的企业产生了不同的策略误导,影响了EDI在我国的普遍推广。
8.2.2 中国普及推广EDI技术的对策分析
根据有关专家的数据分析,使用EDI技术,可以提高商业文件传输速度81%,降低文件成本44%,减少人工错漏造成的商业损失40%,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34%。近些年的实践证明,凡是采用EDI的国家和地区,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对中国普及推广EDI技术的趋势,提出以下对策分析:
1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改进并完善统一的政策实施环境
在EDI的推广过程中,既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和必要的行政权利,还需要整个社会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法律环境,以确保EDI的正常运行。政府的统一规划以及行业间的协调发展将对EDI的推广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在EDI的实施过程中,政府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让社会整体都认识到EDI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各方力量积极参与EDI的全面实现,在思想政治上高度重视,加强宏观指导与调控,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引导,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经验,稳妥发展,对实施EDI的行业和企业制定优惠政策。
2企业应重点提高EDI运营效益并把握当今的市场机遇
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迅速,经济环境良好,国内企业对外经济贸易活动规模迅速扩大,企业与国内外商业数据的交换量急剧扩大,在潜在的可持续发展上对EDI系统有着巨大的需求。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必须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面对入世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全面推广并采用EDI技术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一项重要的技术政策。EDI的广泛应用对于促进我国消除国际贸易中的通信技术壁垒,推进产品和企业快速稳步进入全新的国际市场,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国外专家深刻地指出:能否开发和推动EDI计划,将决定对外贸易方面的兴衰和存亡。如果跟进世界贸易潮流,积极推进EDI就会成为巨龙而腾飞,否则就会成为恐龙而绝种。EDI具有高速精确,广域巨量的系统优势,EDI的广泛使用正在引领一场全新的商业经营模式的革命。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不断拓展,EDI的市场需求势在必行。当前,我国应该由政府统一规划管理,宏观组织部署调控,加大EDI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引导各方面积极参与EDI的全面实施,使得EDI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的快速推广。
9 结束语
Internet将传统的EDI带出了困惑,它以友好的界面、信息即时性等特有的优势,改善了传统的EDI昂贵专线的不足,扩大了接入。一些使用VAN进行网络传输、交易和将EDI信息输入传输的处理系统的EDI用户,正转向使用基于Internet的系统,以取代昂贵的VAN专线。可以肯定地说,Internet EDI无论从适用性,多样性和通用性等方面都胜过传统的和现代的EDI,越来越多的用户将使用Internet EDI以适应未来电子商务的需要。利用开放易用的Internet,抓好EDI这一关键环节,可以减少大量重复性建设,大大有利于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必将为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于建华,司林胜.我国EDI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厦门:厦门电子商务中心,2004.
2 李金林.国际贸易实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美国商务部经济与统计行政事务部政策发展办公室 . 数字经济:美国商务部2000年电子商务报告.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 吕延华,徐华飞.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5 希德.拉曼,马赫胥. 电子商务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 德博拉.L,贝尔斯 .电子商务物流与实施.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7 VanHoose D. 电子商务经济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