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范文同学网


自动化 模具 机械 电子 通信 动画 英语范文 工程管理 金融范文 旅游管理 工业工程 生物工程 给排水范文 西门子PLC 历史学 三菱PLC
单片机 财务 会计 法律 行政 物理 物流范文 电子商务 制药工程 包装工程 土木工程 材料科学 汉语言范文 欧姆龙PLC 电压表 松下PLC
计算机 化工 数电 工商 食品 德语 国贸范文 人力资源 教育管理 交通工程 市场营销 印刷工程 机电一体化 数控范文 变电站 文化产业

  • 网站首页|
  • 文档范文|
  • 人工降重|
  • 职称文章发表|
  • 合作期刊|
  • 范文下载|
  • 计算机范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范文|
  • 原创范文|
  • 开题报告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范文同学网 -> 免费范文 -> 教育范文 -> 陈超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育管理文档范文| 汉语言文学范文| 学前教育文章范文| 小学教育文档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 应用数学范文| 数学教育文档范文| 心理学范文| 教育技术学范文| 教育管理范文
体育教育文章范文|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教育文章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范文| 小学教育范文| 学前教育范文| 教育管理文章范文| 汉语言文学| 心理学文章范文| 中文专业范文
·电气自动化原创文章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国际经济贸易原创文章范文 ·药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英语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金融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广播电视编导原创文章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法律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工商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汉语言文学原创文章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摄影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心理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教育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市场营销原创文章范文 ·计算机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物流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小学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土木工程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财务会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原创范文
·新闻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眼视光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播音与主持原创文章范文 ·广告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表演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动画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视觉传达设计原创文章范文 ·数控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录音艺术原创文章范文 ·光机电应用技术原创范文 ·机电一体化原创文章范文 ·印刷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动漫设计与制作原创范文 ·软件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书法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应用电子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原创范文 ·机械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酒店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体育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通信工程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护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原创文档范文点击进入 → 教育管理专业原创文档范文   现成文档范文点击进入 → 教育管理专业文档范文

陈超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本文ID:LW12172 ¥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今年正好是他逝世880周年。朱熹是中国古代一位“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况世大儒,同时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著名教育家。朱熹从事教育活动约五十年,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形成他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事业仍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陈超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陈 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今年正好是他逝世880周年。朱熹是中国古代一位“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况世大儒,同时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著名教育家。朱熹从事教育活动约五十年,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形成他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事业仍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朱熹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纲领性作用。朱熹反对当时以科举入仕为直接目的的学校教育,认为这是诱人“干禄蹈利”、“忘本逐末”、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的教育。他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朱熹认为,只有把“明五伦”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今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认为教人为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杂博知识,做些华丽文章,用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还从修身、处事、接物三方面对如何做人进行了阐述: “修身之要” 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显然,朱熹的上述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对当今教育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朱熹的教育内容
 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划分,是以年龄和智力发展为准的。人生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
 朱熹将小学教育比做“打坯模”,强调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和“礼乐射御书数之习”的这些素质教育都是“小学之事”,应该“都从小学中学了”。指出“直自小学中涵养成就,所以大学之道,只从格物作起”,也就是说,如果小学阶段搞好了这些素质教育,大学阶段就不必再为此而化费大量精力,可以“便只理会穷理致知工夫(注: 即研究学问) ”了。为此,他专门编写了《蒙童须知》,对儿童然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规矩、行为细节,做了详细的规定。内容涉及“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扫洒绢洁”、“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等几项。除此之外,他还编写了《小学》作为小学的教材,在书中列举了大量格言、故事,包括学习和道德方面的典型,通俗易懂。
 大学阶段是在小学之上的深造,即“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是发明此事之理”。其纲领,就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朱熹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本读物,是化入圣贤之学的门户,人人必须学好《四书》,至于进一步学习《五经》,那是专门研究的事了。所以,《四书》地位实际上超过了《五经》。
 三、朱熹的教育方法
 朱熹一向重视教育方法,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教育方法体系。他说:“言教者,皆有不可易之法,不容自贬以殉学者之不能也。”强调不仅是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向学生传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朱熹的教育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居敬穷理、致知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博学专精和熟读精思等。
 1.居敬持志
 朱熹认为读书的关键,在于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敬”就是端正态度,诚心诚意。 “居敬”就是专静纯一、持之以恒;“持志”就是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他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2.致知力行
 朱熹强调在教育时既要“致知”又要“力行”,知行并重。他认为:“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在朱熹看来,知与行是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均不可偏废。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既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两翼”。
 3.因材施教
 朱熹对先秦儒家因材施教的论述是很赞同的,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教人之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的重要方法。他说:“德行者,潜心体道,默契于中,笃志力行,不言而信者;言语者,善为辞者也;政事者,达于为国治民之事者也;文学者,学于《诗》、《书》、《礼》、《乐》,而能言其意者也。盖夫子教人,使各因其所长入于道。”他指出材有大小,教育的任务是,根据材之不同,施以不同的教导方法,使之小成小材,大成大材,这就是“各因其材所长而教之者”,这一观点反映了客观的教育规律,在朱熹的教育活动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
 4.循序渐进
 朱熹认为学习的过程应当循序而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朱熹强调学习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另外,读书要打好基础,不可急于求成。他把学习比作“登山”,“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5.博学专精
 朱熹强调在学习知识时要处理好博学与专精的关系。朱熹教育学生要博专结合, 既要重视“博学”,打好宽厚坚实的基础,又要在“博学”的基础上专精,认为没有广博的基础就难以专精,但如果只满足于一般性的知识广博而不在某一方面专精,那就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朱熹关于博学和专精的论述充满着辩证法,对当代学子仍具开启心智的作用,值得借鉴。
 6.熟读精思
 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他告诫学生:“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便是学。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四、朱熹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朱熹作为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有远见卓识的思点家和教育家,他从事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阶级的长远利益,是为封建统冶服务的。但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建了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重视道德教育,提倡从小抓起。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不仅是教人以知识技能,更要培育学生具备健康高尚的品德。长期以来,我们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进行“填鸭式”教学,虽然也开有思想品德教育等相关课程,但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仅仅处于附属地位,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教育,结果导致学生的基本素质下降,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正义感、责任感淡化,荣辱观混淆,公德心普遍缺乏,个人行为失范等。朱熹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明人伦”,教人为学就是让学生明义理,会做人,关注学生内在品格的提升。他特别注重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强调德育必须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他形象的把小学阶段比作是“打坯模”的阶段。他认为小学生年龄较小,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可塑性大,容易培养好的习性和思想。倘若小时候未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形成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补救就十分困难,“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朱熹的这些见解是极为深刻的,对我们今天提倡养成教育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2.注重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学校普遍实施应试教育,以卷面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没有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畸形的,可能是知识的集成块,却是能力的缺乏体,或者没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身体。而朱熹早在八、九百年前,就对扼杀人才的科举应试教育进行过猛烈的抨击,并对要注重素质教育提出过一系列精辟的见解,如他认为通过教育“以修其身”,使人“变化气质”,将人“恶”的气质变化为“善”的气质,实质上即是现代教育所致力的通过教育来改善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近义词。朱熹这些见解和主张,至今仍可使我们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3.关注个性差异,提倡因材施教。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特别强调统一性,个性教育观念淡漠,没有针对学生个性的不同实行因材施教,致使学生的个人特长难以发展,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朱熹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竭力效学孔子,实行“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才资和旨趣,施以方法各异的教育。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朱熹的这种做法符合客观的教育规律,在今天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和效法。
 4.重视教学方法,授学生以“渔”。当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还有一些教师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很少注重向学生传授科学系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也未得到明显的改善。朱熹在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视教学方法,他采取“非难非易”的适当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获得“鱼”的同时,也学会“渔”,即掌握捕捉更多的“鱼”、更大的“鱼”的方法和手段。譬如朱熹教授学生学习知识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教授学生学习知识要处理好博学与专精的关系;教授学生学习知识要熟读、精思、多疑;教育学生为学要“专静纯一”,“居敬(严肃认真) 持志(明确具体目标) ”等等,朱熹关于教学方法的独到见解与远见卓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5.注重躬行实践,强调知行并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多,如何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样也可从朱熹教育思想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朱熹关于在教育时既要“致知”又要“力行”,知行并重,缺一不可的论述是相当深刻而透辟的,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总之,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第二个最有影响的杰出的教育实践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是汲取孔、孟等古代教育的思想精粹并融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深刻的总结并加以理性思考而形成的理论结晶,其中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主张和见解,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金其桢.略论程朱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之借鉴[J].南京师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9).
  [2]余家春.论朱熹的童蒙教育思想[J].晋中学院学报, 2005(5).
  [3]钱晓勤.略论朱熹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2000(2).
  [4]刘赫.朱熹的学习过程论[J].科学导报, 2005(10).
  [5]汪雁.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意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4(2).
 (作者单位:文科研修部,本文发表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7期

陈超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相关范文
上一篇:音乐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下一篇: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措..
点击查看关于 陈超 略论 朱熹 教育 思想 及其 现实 意义 的相关范文题目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电气工程自动化原创范文  电子商务原创文章范文
人力资源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土木工程原创文章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药学专业原创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原创范文  会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计算机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金融学原创文章范文
法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市场营销专业原创范文
信息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原创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英语专业原创范文
教育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热门范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范文说明 | 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钻石会员 | 硕士文章范文


范文同学网提供文档范文,原创文章范文,网站永久域名www.lunwentongxue.com ,lunwentongxue-范文同学网拼音首字母组合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4 范文同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