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的神奇效应 罗建珍
新浦初级中学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但是传统的信息技术课过于强调传授计算机知识,学生觉得这门课程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差太大,不感兴趣,怎样扭转这种局面呢?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探究课堂内容,改进学习方式,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反弹琵琶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能力 创新
反弹琵琶是敦煌壁画中最优美的画面,画中的操琴手反弹着琵琶,又奏乐又跳舞,把高超的弹奏技艺完美地展现出来,其效果远胜于正弹琵琶。在基础教育中初中信息技术课一向不受学生重视,一是因为副科;二信息技术课本中的内容太单调,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所要用到的技术相差太大;三学生已经厌倦了传统的教授方法,那么怎样也让信息技术课也像壁画中的艺人一样展现她迷人的风采呢?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但从我这几年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喜欢QQ聊天,“网上偷菜”,看网络小说,喜欢网上娱乐,但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为什么会出现喜欢信息技术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课呢?究其原因:老师讲授的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南辕北辙,即使学习目标明确——提高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由于授课时所举的例子、所用的素材不时尚,落后、“土”,吸引不了学生眼球,导致整节课过于沉闷,学生配合度不高(强扭的瓜不甜),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以上现象,本人以为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专研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
案例描述:
2009学年开始,信息技术教材进行了改版,八年级第一学期学生主要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其中有一节课是《Photoshop中的魔术师——利用滤镜表现运动的魅力》。在上八(3)班的课前,我先找了书中的实例图片——“赛龙舟”和“滑雪”各5张供学生选择,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先打开图片,向学生演示如何运用动感模糊滤镜达到龙舟快速前行的效果。然后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然后讲了径向模糊滤镜的操作,也是教师演示,学生练习。一堂课下来,只有一半学生能够完成任务;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做的慢,只做了一个;还有一小部分前面的没做完,又听了后面的操作,结果两个搞混了,两幅不同类型效果的图片,做的不伦不类;剩下一小部分学生一听到滤镜、动感模糊、径向模糊,全部是没听过的术语,头都大了,径自在底下玩打字游戏。本来我还找了运动会的照片,想把内容拓展延伸一下,看到这种效果,只好把在巡视中出现的问题再讲解一下,整节课的效果不太理想。
下午是八(4)班的课,由于上节课效果不理想,再加上4班有好几个“刺头”学生,心里估摸着要改变教学方法了,因此我考虑用任务驱动法,而且导入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上课一开始就提出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刚刚举行完运动会,成绩很突出,让老师们刮目相看啊,特别是××,男子800米第二名,××男子跳高第一名,××女子100米第三名……,你们班主任把你们最精彩的瞬间用相机记录了下来,请看图。”给同学们出示了要处理的照片。“但是老师为了突出同学们英姿飒爽的一面,做了一下处理。”展示处理后的照片,同学们对照片中的图像(都是本人或是同学)非常感兴趣,都议论开了。
我在一旁下达任务:“你们还可以对照片做更进一步的改进,直到你们自己满意为止,那么怎么做呢?请把书翻到第40页,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看书、讨论来完成任务,完成后,把照片传上来,最后讲解、评分。当然,你也可以尝试和书上不一样的操作方法,只要是你对滤镜的理解,你都可以去操作,但是照片整体感不能破坏。”接下来,学生开始上机操作,我在下面巡视。我发现刚开始同学们只对老师处理过的图片感兴趣,讨论非常激烈,特别是几个“刺头”学生,因为照片中展示的是他们自己(他们虽然学习不突出,但体育成绩却是数一数二的),没用几分钟,几个在照片主角是自己的学生,早就在那里忙开了。一节课下来,上交的作品很丰富,基本上能完成教学目标:会操作Photoshop中的动感模糊滤镜模拟高速跟拍和径向模糊滤镜模拟爆炸变焦,但是还是发现一个问题:有一小部分同学没交作业。
下午还有一节八(5)班的课,因为八(4)班上课的气氛很好,我还是采用了八(4)班的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刚上过一节课,思路很顺,上课进度比八4班要快,所以对上交比较快的作品做了点评,讲得比较具体:碰到模糊强度拉得太大的,我会说:“橡皮擦的大小选得挺合适的,但是如果模糊强度拉的小一些图片会更协调;”在径向模糊滤镜操作中,如果模糊区域选择范围太大的,我会说:“模糊强度设置的不错,如果模糊区域选择更仔细一些,效果就很明显了。”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都很受宠,听不得批评的话,所以点评时先对作品给予了一定的肯定,然后再给出更好的建议。下课后,居然发现上交作品的同学要比4班多很多,课堂和教师的配合也很默契,都能按设计好的思路走,这是个大发现啊,原来学生很在乎老师及时的评价。
[反思分析]
通过三个班级的授课,我总结出以下四点想法:
给学生创设真实、良好的情境
信息技术教学是开放的、综合的,信息技术课也因此而丰富多彩,不要让学生只顾学习课本知识,知识毕竟是知识,而不是能力,当知识得到应用时才可以说是能力。课本知识会削弱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去展开教学活动,因材施教。给学生设置任务时,最好跟学生的需求有关联,选择对他们感兴趣、比较有意义的材料,用生动有趣的内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这样知识就得到有效转化,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前面的案例出现的八(3)班上的是常规传统的讲授课,连练习的实例都是课本中的,学生对这个内容不感兴趣,还让他们照着老师讲的步骤一个一个去执行,这个“正弹琵琶”的效果很不理想。而八(4)、八(5)班呢,老师用了任务驱动法,先抛出任务——处理学生自己班级运动会的照片,这是一个真实的情景,学生都跃跃欲试,因为照片中的是自己啊,谁不想把自己设计的漂亮点?帅点?有型一点?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的热情高涨,这个“反弹琵琶”反而展露出了她迷人的一面。
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
记得有位老师说过:“‘教’能使孩子掌握牢靠的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有些时候,启发比‘教’更重要。”
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课程永远都是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因为“计算机”是“无所不能”的,通过它可以玩游戏,上网聊天等等。但是如果老师顺着教材编写的思路讲授课程,可能很难让学生喜欢,因为那样过于呆板,学生不感兴趣,案例中的八(3)班上课的效果就足以说明了;如果把顺着的思路加以颠倒呢?先给学生展示效果,由学生感兴趣的效果出发,去引导学生学习课程中的内容,像八(4)、八(5)班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相当浓厚。
我想大家都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遇到从水缸里救人这样的事,一般都只会从“如何设法让人离开水”这个方向去想,从水里救人嘛,自然要想方设法让人离开水。这样想,是顺着想,但在那样是行不通的,小伙伴们不可能把水缸中的小孩拉出来,旁边又没有大人,司马光的聪明就在于他急中生智地想到了“如何设法让水离开人”,然后就发生了砸缸的行为,他成功地解救了落入水缸中的小孩。从中也可以看出倒过来思考问题可能更有助于我们形成新的看法,产生新的设想,那么课堂上如果老师也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令学生豁然开朗,那“反弹琵琶”可能会产生另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它一兴起,就飞速地发展着,而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更要大胆改革,积极投身于教改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以课本知识“唯命是从”,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只是引导学生去寻找、去发现,让学生自己探究,互相学习,从中去获取知识。所以不要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给予学生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要限制学生只有通过哪些操作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效果,让他们自己去想,自己去实践,通向罗马的路不是只有一条,只有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去尝试,才有好的作品问世。不能让学生成为老师手中的风筝,因为风筝虽然也能飞翔于蓝天,但它永远无法远航,教师手中的“线”,限制了它的发展,应让学生成为山鹰,自由飞翔,自由呼吸。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它可以为学生的成功助一臂之力!有了翅膀鸟儿可飞向高空,有了想象孩子可以创造奇迹,希望老师们帮学生插上一双坚强有力的翅膀,让学生能像山鹰那样自由翱翔。
适时、具体的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育的任务是去发现学生的短处,再想方设法去弥补学生的短处。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学生不仅在教育中被放在被动的位置,而且往往挫伤了学习的兴趣。
从案例中发现八(4)和八(5)班的不同就在于上交作业的积极性,因为对5班交作业的学生进行了适时的表扬,使的很多学生受到刺激。学生都喜欢得到表扬,这是孩子的天性,从表扬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最重要的。这种积极性与干劲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如何才能调动积极呢?最有效的方法是:要给予有希望的表扬。比如在案例中碰到学生模糊强度拉得太大的,我会说:“橡皮擦的大小选得挺合适的,但是如果模糊强度拉的小一些图片会更协调。”对学生来说,如果对表现不好的地方只是进行失望的指责,而对表现好的地方连声“挺不错的嘛!”都不肯说,会使他们感到难堪的,从而学生的干劲就没有了。除了表扬以外,还要明确指出不足的地方。这样既能使学生改正缺点,又会促使他做得更好。我相信,你处理发现学生的长处,激发的是学生的的自信,而注视学生的短处,激发的是学生的自卑。
总之,培养学生的能力重在启发和引导,在培养学生的创作性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地“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此时,如果老师再能及时地给予鼓励与表扬,那么学生就会树立起信心。一个学生如果有了自信心,何愁提高不了他的创新能力呢?
参考文献:
卢元锴 《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人事出版社 1999年6月
杨晓开 《中国焦点问题》 新世界出版社 2004年5月 第一版
代磊 《10种最具竞争力的素质教育丛书》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编 《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年
反弹琵琶的神奇效应 罗建珍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