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范文同学网


自动化 模具 机械 电子 通信 动画 英语范文 工程管理 金融范文 旅游管理 工业工程 生物工程 给排水范文 西门子PLC 历史学 三菱PLC
单片机 财务 会计 法律 行政 物理 物流范文 电子商务 制药工程 包装工程 土木工程 材料科学 汉语言范文 欧姆龙PLC 电压表 松下PLC
计算机 化工 数电 工商 食品 德语 国贸范文 人力资源 教育管理 交通工程 市场营销 印刷工程 机电一体化 数控范文 变电站 文化产业

  • 网站首页|
  • 文档范文|
  • 人工降重|
  • 职称文章发表|
  • 合作期刊|
  • 范文下载|
  • 计算机范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范文|
  • 原创范文|
  • 开题报告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范文同学网 -> 免费范文 -> 教育范文 -> 浅议新课程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教育管理文档范文| 汉语言文学范文| 学前教育文章范文| 小学教育文档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 应用数学范文| 数学教育文档范文| 心理学范文| 教育技术学范文| 教育管理范文
体育教育文章范文|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教育文章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范文| 小学教育范文| 学前教育范文| 教育管理文章范文| 汉语言文学| 心理学文章范文| 中文专业范文
·电气自动化原创文章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国际经济贸易原创文章范文 ·药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英语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金融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广播电视编导原创文章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法律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工商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汉语言文学原创文章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摄影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心理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教育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市场营销原创文章范文 ·计算机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物流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小学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土木工程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财务会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原创范文
·新闻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眼视光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播音与主持原创文章范文 ·广告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表演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动画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视觉传达设计原创文章范文 ·数控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录音艺术原创文章范文 ·光机电应用技术原创范文 ·机电一体化原创文章范文 ·印刷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动漫设计与制作原创范文 ·软件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书法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应用电子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原创范文 ·机械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酒店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体育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通信工程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护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原创文档范文点击进入 → 教育管理专业原创文档范文   现成文档范文点击进入 → 教育管理专业文档范文

浅议新课程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浅议新课程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内容摘要】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计算机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

浅议新课程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内容摘要】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计算机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内容。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与教育,是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探讨的内容。笔者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结合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在分析、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对新课程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有了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信息 课堂教学 德育渗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写道:“你们不仅是教课的老师,而且是育人的教员、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德育的实施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在素质教育中占有优先发展的地位。新课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由此可见,加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课堂引领巧渗透,处处成就育人所。
 1、以生为重 营造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占了很大的比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乐于学、乐于动、乐于玩。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巧妙的渗透德育元素于信息技术教育中,除了对教师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有较高的要求之外,还需要教师对该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原有知识储备做更充分的了解,惟有这样才能在符合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做出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调控,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境,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德育知识与信息技术得到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对空气污染的研究”这课中,教材内容反映了地球上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已到了该敲响警钟的地步。笔者在课前针对这项内容在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些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知道一两项关于环保的新闻和活动,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此内容不太了解;部分学生有所认识但环保意识淡薄;还有部分学生意识到了空气污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根本就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针对这样的学生认识基础,笔者将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设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注重过程性体验,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主线,从图片对比、信息搜索、数据整理等环节入手,唤起同学的情感冲突和环保意识,让同学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有所收获。
 2、任务驱动 情感积累
 笔者在“探寻鲸的奥秘”一课中,以帮助老师编写书籍作为明线,以信息技术任务为暗线对课堂进行设计。在课堂教学的拓展环节,笔者创设了一个任务:为鲸与人类这章书目增加图片。在初次课堂教学中笔者用提问的方式出示任务。“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了鲸为什么要集体自杀的原因,其中有一条就是人类的捕杀,让人心痛。同学们能否快速找到人类捕杀鲸的图片?”虽然大部分同学都十分顺利的完成了任务,但对于捕杀的血腥图片,笔者发现很多女同学不忍心看,甚至部分男生脸上都露出了愤怒的神情。笔者在这个时候意识到,这正是一个借助情感积累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时机。随着越来越多的图片被搜索到且对比放在一起,学生的表情逐渐由茫然转向恐惧,极端情绪的渲染,使学生产生了低落的学习心态。第二次课堂教学中,笔者将任务进行了调整,两种基调(和睦与屠杀)的图片同时间段呈现。首先由媒体出示人类捕杀鲸的图片,同时提问:“你们想不想看看人鲸亲密接触,和谐共处的图片呢?那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示范?操作步骤:搜索引擎-信息分类-图片-输入关键字(人 鲸 亲密)。当屏幕上出现鲸与人类和睦相处的相片时,学生发出惊叹声。此时教师语:“同学们,我们很幸福,因为我们现在还能和鲸亲密接触,但是随着人类的随意捕杀,鲸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也许不久的将来鲸也会象恐龙一样从地球上消失,所以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大家能做到吗?”生齐呼:“能!” 
 通过这样的任务设计,既让学生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图片搜索功能,又使学生建立了对这件事情的全面的认识,从正反两方面的思想上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尤其是让学生从和睦的图片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从而更对捕杀动物的行为产生厌恶,让学生寓情感于学习之中,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情境渲染 情感定位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如何使学生能迅速地进入课堂角色并具有积极而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入环节,奠定全课的情感基调。如我区黄老师在“让文件有个家”一课教学中,首先创设了一个蜡笔小新凌乱不堪的房间的情景,接着提问:“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咱们来帮他整理整理这个房间好吗?”学生积极性高涨。
 通过课前“帮助小新整理房间”这个小游戏为切入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满怀兴趣和期待,更让学生们有机会亲身经历整理之前的凌乱和整理之后的整洁,在两者的对比中,自然的进行了情感伏笔:房间凌乱,有需要整理的情感需求;房间整理后,享受到了劳动带来整洁之美的劳动乐趣。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既让学生掌握了物品分类归整的重要性,又使学生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二、结合生活常整合,事事纳入育人源。
 1、结合教材 渗透德育
  教材“图标大本营”,有一个教学任务为修改快捷方式的图标。在教学后,笔者发现有部分“聪明”的同学在学习了这些内容后手痒痒,将WORD的快捷标志更改为IE标志,导致部分同学短时间内找不到自己的作业;更有部分调皮的学生在学习了这种方法后搞恶作剧,将含有重要文件的文件夹图标进行了修改。对于此种行为,笔者也曾产生过困惑。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在区教研活动中正好又听到了这节课,授课的杨老师在学习之后,借助问题“能不能任意更改自己或别人的电脑桌面图标?”来引发学生的热议,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白,学习的目的是技能的获得,技能获得后能帮助自己更好的实现自己的需要。但如果利用这些技术恶作剧,为别人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困扰,这样是会受到谴责的,是不道德的行为,这样的教学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范文由范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范文,请点文档范文范文查看
 2.嫁接学科  扩充载体
 笔者在“为古诗配画”这课的教学中,通过请教语文教师,将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技巧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摘录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背过古诗吗?(生:背过)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它言简意赅,在吟诵中那深远的意境便立刻浮现于眼前,谁能给大家背一背?(生背古诗)
 师:你们朗诵得可真美,听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老师也请你们欣赏一首,不过,有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们闭上眼睛听,边听边想象,在你的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播放《静夜思》)
 生:我的头脑中出现房间里有一轮月光照射进来。
 师:这是一首游子思乡诗,静静的夜晚,床前被明月的光辉照得一片洁白,如同铺了一层霜。抬头看看明月,不由地怀念起遥远的故乡。
 师:如果要对此诗进行配画,那么表达此诗需要哪些元素呢?
 生:明月、窗台、床、月光。
 师:那怎么样布局呢?
 [请大家打开“画图”软件,并将这些元素画出来。]
 生:一边画床,一边画……
 古典诗词是中华古典文学最高级的形式之一,它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流光溢彩的明珠,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积淀着文化与文学的精华。毋庸置疑,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古诗词的意境为学生的图案想象打开了空间,而图片的制作也在此让学生回味了家的味道和游子的思乡之情。诗词教学有效的融入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电脑绘画教学中,使学生在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时用现代的方式去勾勒出美丽的画面,为课堂教学增辉不少。    
 3.面向生活 升华情感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举国震惊,此时笔者正好在指导学生学习PPT的制作,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所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更好的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为此笔者对课程做了调整,要求学生以地震事件为背景,自选主题,利用PPT制做一份幻灯片,内容包括新闻、图片、感想等。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需要经历收集素材、选择整理素材、表现主题这几个环节。收集素材是将时事中的德育元素内化为学生情感的过程。触目惊心的图片和持续受伤人数的报道,会让学生在内心产生震惊、哀伤、痛心的情感,而各地对灾区的支援和无私帮助的报道,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为灾区尽一份力的愿望。选择整理素材是学生对情感进行梳理的时候,学生会对相关的报道进行分类,他们会从中找到一个他们感触最深的角度,然后根据制作的需要补充相关的材料。整个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他人痛苦,充分感受到社会对灾区无私关怀的情感。表现主题时,学生根据整理完成的材料,把自己前一段时间积累的情感充分融入,用自己所学的关于图片、文字、动画等信息技术,充分的表现出来,使情感有了一个外显得平台,是内心情感外化得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中,学生技有所增、情由所托、能有所升,整个过程随着对地震灾区情况的深入了解,学生的参与担忧意识也日渐增强,关心他人命运、关注灾区生活的情感自然的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只有不断探索,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收获。德育教育的实施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大事,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也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我们绝不能有丝毫放松与怠慢。总而言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信息技术教材特点及与教材相关的内容,立足课堂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多种途径和媒介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祖国的明天才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的整合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2]周明东 浅析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的整合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8(05)
 [3]宁波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全四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



浅议新课程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下载地址 《浅议新课程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课用教材教之例谈 下一篇:开启“轻负高质”之门
点击查看关于 课程 小学 信息技术 课堂 德育 渗透 的相关范文题目 【返回顶部】
热门范文
合作加盟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范文说明 | 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钻石会员 | 硕士文章范文


范文同学网提供文档范文,原创文章范文,网站永久域名www.lunwentongxue.com ,lunwentongxue-范文同学网拼音首字母组合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4 范文同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