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801
未成年人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研究
[摘要] 学校和家庭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组织,它们之间为什么要交往和互动呢?道理众所周知,当然是因为孩子---祖国和家庭未来的希望。学生作为家庭和学校的连接中介,使两者之间有一个共通的教育目的,即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与家庭的交往不可避免地联系上了社会的本质关系,也就得遵循着各种相关的社会规则。因此,我们还需跳出教育的视角之外来重新审视教育,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不全面。
[关键词]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所受的两种最为重要的外部教育,而且,学校教育在人生发展中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者不仅仅是教师,课堂也不仅仅是教室,家庭也是孩子的重要课堂,家长也是未成年人的家庭教师。对于未成年人,由于其认知和经验的限制,其世界观仅仅就只存在于家庭和学校,这两者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思想发展,所以家校力量能否配合与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合作的基础
由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得知遗传、环境、教育是影响年轻一代成长的基本因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协作,对于家长或是对于教师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就学校德育教育而言,在学校教师不可能全面掌握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思想道德状况,家长却可以通过未成年人的家庭生活比较了解自己孩子思想发展;学校难以在学生非在校时段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家长这个时段往往与其子女在一起;.学校难以对学生实施生活领域的道德教育,往往做出的是规则性的被动性的灌输知识,比如:不能打架,要有爱互助等,家长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实施互动的生活教育,比较著名的实例是孔融让梨,美国总统华盛顿砍樱桃树,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生动实例。从家长角度来看,要想对孩子思想道德做出定性定量的评价,仅仅靠自己的观察和谈话是不可能的,发现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道德问题,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难以解决的;面对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家长没有和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就难以正确的指导孩子的在学校以外的活动。
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自古有之,儒家把“天、地、君、亲、师”放到一起,将师作为一个高等地位的象征要求所有人尊崇,尊师重道即听老师的话、配合学校教育子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共识,这实际就是家校合作的思想渊源。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强调学校德育和班主任工作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之中, 60年代时我国中小学教师进行学生家访已经十分普遍,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健康成长。而西方国家则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掀起了更深入层次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运动,家长能够经常了解和评价学校工作,甚至可以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的经费使用、课程设置等提出意见,成为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教育改革的“第三波”,至今已经比较成熟,放眼中国,我们还属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同未成年人家庭合作的重要性,倡导积极同未成年人家长联系与合作,共同做好培养下一代的任务。从合作实施的主要区域来看,家庭合作模式包括“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以校为本”指家庭与学校合作的主要区域在中小学,由学校发起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联合会)、举办学校管理工作会议(家长参与管理)、举办家长开放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组织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发放学校工作简报、接受家长访问等方式服务家长,动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后者指家庭与学校合作的主要区域在家庭,家长通过学习各种家庭教育知识(包括参加学校的家庭教育讲座)、寻求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接受学校教师来访、反映子女发展情况、同教师协商改进教育策略、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家长社会资源奉献学校、建立学习型(文明型、健美型等)家庭。目前我国中小学与学生家庭的教育合作的具体方式有很多,无论那种方式都是以培养素质优良的新一代为出发点的,都是以双方的理解、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