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057
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研究
[摘要] 学校和家庭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组织,它们之间为什么要交往和互动呢?道理人所共知,当然是因为学生。学生作为中介连接着家庭和学校。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有一个教育本身的目的,即为了孩子的成长。学校与家庭的交往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遵循着各种社会规则。因此,我们还需跳出教育看教育,否则很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
[关键词]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所受的两种最为重要的外部教育,而且,学校教育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教育者不仅仅是教师、家庭也是孩子的重要课堂,家长也是孩子的家庭教师。由于客观上存在的种种差异,这两种教育力量能否配合与协调就十分重要。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合作的基础
教育学的原理告诉我们,遗传、环境、教育是影响年轻一代成长的基本因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支持、配合,无论对于家长或是对于教师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就学校德育而言,学校教师很难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思想道德状况,家长却比较了解自己孩子思想;学校难以在学生非在校时段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家长这个时段往往与其子女在一起;.学校难以对学生实施生活领域的道德教育,家长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实施这方面的教育。从家长角度来看,要想对孩子思想道德做出定性定量的评价,仅仅靠自己的观察和谈话是不可能的;发现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道德问题,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也是难以解决的;面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家长如何不与教师沟通就难以有效指导孩子的校外活动。
我国古代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儒家甚至把“天、地、君、亲、师”放到一起要求年轻人尊崇,听老师的话、配合学校教育子女是古代几乎所有有识之士的共识,这实际就是家校合作的思想渊源。上个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强调学校德育和班主任工作要延伸到学生家庭,50-60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师到学生家访问十分普遍,教师和家长经常协商如何教育孩子。而美英等西方国家则在上个世纪90年代掀起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运动,家长不仅能够经常了解和评价学校工作,甚至可以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的经费使用、课程设置等提出意见,成为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教育改革的“第三波”,至今方兴未艾。
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小学领导和教师认识到了同学生家庭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同学生家长联系与合作,共同承担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从实施合作的主要阵地来看,家庭合作包括“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摸式。前者指家庭与学校合作的主阵地在中小学,学校通过发起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联合会)、举办学校管理工作会议(家长参与管理)、举办家长开放日(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组织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发放学校工作简报、接受家长访问等方式服务家长,动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后者指家庭与学校合作的主阵地在家庭,家长通过学习各种家庭教育知识(包括参加学校的家庭教育讲座)、寻求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接受学校教师来访、反映子女发展情况、同教师协商改进教育策略、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家长社会资源奉献学校、建立学习型(文明型、健美型等)家庭。目前我国中小学与学生家庭的教育合作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无论那种方式都是以培养素质优良的新一代为出发点的,都是以双方的理解、信任、支持、帮助为基础的。
二、家庭、学校教育合作的误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和家长对孩子成才期望值的提升,家校之间合作的共同意识有所强化,联系和交流较以前更为密切。但家校合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合作观念需要更新
家校合作的本质,是围绕共同的培养目标,进行两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