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041
试析道家的“无为”思想对理想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
[摘 要]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对于教育来说,如何让学生把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被动的接受,消极的抵触变为愉快、自觉地接受学习,营造一种快乐的氛围,还是不要违背客观规律人为地做事。本文试图对道家的这种无为思想对理想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做一个简单分析,在教育中提倡“无为教育”。教师无为,学生则大有作为。
[关键词] 无为 无为而不为 理想的教育模式 无为教育
道家“无为”思想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二十五章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体现。
《老子》四十八章中又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做学问要天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天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如果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可见在道家的思想里“无为”是最基本的精神之一。道家主张无为,始终是在努力消除现实生活中的两种对立:一是现实社会中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二是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
道家无为思想的积极意义
“有”与“无”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也称实有。“无”指无形无象的虚无。在中国哲学史上,对世界的本体和本质究竟是“有”还是“无”,存在原则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如何理解“无”以及“有”和“无”的关系。我所理解的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等待、遁世、毫无作为的“无为”;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无事取天下”。
道家的这种“无为”思想延留几千年,仍然有非常积极地现实意义。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用于教育,这种思想都是非常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