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391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之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今天,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阅读教学应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换句话说,就是要还学生以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主体地位。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这一转变,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帮助、引导——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切实转变教师的地位;二、自主、阅读——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三、鼓励、质疑——教师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四、确立、主体——教师要鼓励多元的异构解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总之,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鼓励学生多元的异构解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关键词] 个性化 自主化 多元化
在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众所周知,传统阅读教学一般遵循这么一个流程:老师先来阅读文本——即钻研教材,然后将自己阅读所得写成教案,上课时再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接受的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在此情形下,学生哪里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