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414
浅谈学校少先队工作管理——记实验小学少先队“激励教育”
[摘 要]:“激励”教育一般有载体,他是在一定的形、景、声、情的立体空间中所进行的。教师尊重、热爱、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活动来实现激励的成效,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促使学生的情感及内心世界发生迅速的变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和谐、活泼的发展。我校倡导的“激励教育”就是激励全体成员参与活动,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的统一格局,通过“激励”教育,使每一位学生既是激励的主体,又成为激励的客体,从而使激励产生最大的效益。
[关键词]激励 教育 主体性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并使之振作。“激励”是由必然向自然的发展过程,使主体人发生心理变化,产生质的飞跃。在诸多的教育方法中,“激励”是一种外在因素,在某种场合以某种形式以引人入胜或令人深思的方式、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主,达到受教育的内驱动力自动发生作用。它用感染的方式、“无任何痕迹”的教育,实现教育目的。在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除了期末评“三好”、评优秀之外,似乎再也找不到什么新的激励手段。结果是:只有少数人能受到激励,而大多数人则被排除在激励目标之外,轻则无动于衷,重则产生抵触逆反心理,造成有“激”无“励”的结果。
“激励”教育一般有载体,他是在一定的形、景、声、情的立体空间中所进行的。动、静结合,使学生的视觉、听觉都为大脑传送同一种强信息,因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我们提出了德育“激励教育”策略。所谓“激励教育”就是激励全体成员参与活动,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的统一格局,(“他励”是指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评选出的先进分子等为激励主体,对其他成员进行激励的激励形态;“自励”即自己激励自己;“互励”是指学生之间互为激励的主体(实施者)和客体(接受者)的激励形态;通过“激励”教育,使每一位学生既是激励的主体,又成为激励的客体,从而使激励产生最大的效益。德育工作如何激励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认为关键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激励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