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871
人格的魅力 ——试析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摘要]《项链》在我国评论界历来争论不休,纵观建国以来的研究,评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差不多都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学的功利主义和政治上的实用主义。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来解析玛蒂尔德的性格。在玛蒂尔德身上,莫泊桑赋予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具有一定才能和资本的人,总是会不安于现状,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使自己被别人认同,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虽然他们付出了很多,但是却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极大的收获。
[关键词] 本我 自我 超我 认同 人生价值
《项链》是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它问世100多年以来,赢得了社会各阶层读者的喜爱。人们试图从各种角度解读,各国的评论家对此文发表过无数的评论,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感叹。在中国,评论家们更是不厌其烦的加以评论。“纵观我国评论家的评论,得到一个总印象,即评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差不多都离不开我国传统的文学功利主义和政治上的实用主义”。[1]评论家们总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依附一定的政治意义。他们总认为《项链》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
鲁迅先生认为:不要以为“文”非明“道”不可,而认为文学是描写人生的,文学家们记述的是他们对人生的体验。作者表现这一人生体验时,不可能背离其所生活的时代,只能选取他所处时代的生活作为表现的材料。如果仅凭借《项链》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一件事,就说它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是不足为信的。这也不是此文具有如此大魅力的原因,不能体现出莫泊桑短篇小说巨匠的本色,我想这也不符和莫泊桑的创作意图。莫泊桑把自己对人生的体验赋予作品中,描写了一种人类社会的普遍存在,写出了大家都有深刻体会的却又无法通过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人生体验。莫泊桑又受自然主义的影响,把创作意图深藏于作品的后面,这无疑增加了作品的难度,也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人格结构论解读《项链》,探讨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真实意图。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它由三个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