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275
更新教育理念 促进创造性教育发展
[摘 要]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要求。国际教育界把21世纪作为创造教育世纪,因此把创造性教育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提出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创造性不能教入手,结合国内外理论,提出创造性只能培养,并相应探索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氛围以及评价机制。
[关 键 词]创造性 培养 环境氛围 评价机制
国际教育界把21世纪作为“创造教育世纪”,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要素,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因为创造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那么,创造性能不能通过“教”来实现呢?为此,很多教育工作者展开了讨论,笔者就此结合有关理论和实践进行阐述,借此抛砖引玉。
一、正确看待创造性教育
纵观教育的现实状况,“到底创造性能不能教?”在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中,很少有人想过是否要打上问号,而他们所要问的问题不是“能不能教”而是“怎么教”。举三个例子:(一)1995年12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报)提出“训练创造性思维”之后,我国有较多有关训练创造性思维的书籍问世。(二)美国一所小学的美术教师琳达·叶格1994年到云南昆明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术交流,不少中国教师请教她:“在美国学校里,是怎样教孩子创造性的?”这位美国老师感到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①(三)在我国越来越重视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近些年一些地方在申报职称的条件中,增加了一个条件:必须参加地方组织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考试。②这就是说,在许多教育者的认识中,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创造性是可以“训练”出来的,这种训练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通过考试来作出评价。